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5-06-23 10:04 來源:愛集微
今年春晚宇樹機器人爆火以來,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成為備受矚目的領域。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已達6382億美元,預計至2032年將突破2.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20%。人形機器人作為AI時代的重要產物,正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AI大模型的出現為人形機器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使其從高算力的智能領域邁向簡單的執行操作。過去機器人以形態仿真為研發重點,如今則更加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人形機器人正逐漸成為具身智能的載體,從概念炫技邁向大眾通用商業化階段。中國產業鏈的務實基因開始顯現——讓機器人真正學會“干活”,成為這場突圍戰的核心命題。在芯聯集成2025年投資者日的討論中,一條清晰的產業化路徑浮出水面:從成本優化、精度攻堅到場景落地,中國玩家正用獨特的工程智慧破解商業化魔咒。
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靈魂覺醒”
傳統人形機器人研發曾長期陷入“形態仿真”的誤區,將外形酷似人類作為首要目標。但AI大模型的介入,徹底改變了這一軌跡。因時機器人CMO房海南指出:“過去30年學界以形態仿人為第一要務,而AI大模型讓遠程機器人成為具身智能載體,從形態仿真轉向類人操作,再到類人完成任務。”高通將之預測為行業轉折點 ——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1.24萬臺,市場規模63億元,未來十年產值有望突破4000億元。
“DeepSeek推動AI應用迎來‘安卓時刻’,業界對發展AI基建逐步形成一致預期,AI相關資本開支進入上行通道。”芯聯集成研發副總陸玨表示。
首先成本就是懸在產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五年前,一只靈巧手的價格堪比百達翡麗,動輒百萬的標簽將人形機器人禁錮在實驗室。如今,這條價格曲線被中國供應鏈強勢扭轉。
因時機器人CMO房海南見證了這場變革:該公司通過自研微型伺服電缸、用可靠連桿替代故障率高的腱繩傳動,其五指靈巧手價格已降至數萬元。因時機器人自研的微型伺服電缸集成了電機、減速絲杠、傳感器和伺服驅動,單指主動力達3千克,接近人類平均水平。更關鍵的是,其觸覺傳感器采用芯聯集成的MEMS工藝平臺,實現0.2毫米級精度 —— 這正是穿針引線演示背后的技術支撐。
更底層的成本革命發生在芯片層面——芯聯集成研發副總陸玨揭示了產業鏈的“不可能三角”挑戰:功能日益復雜,結構卻要更簡約,成本必須可控。為此,上游芯片廠商將驅控板的MCU、功率驅動等分立器件深度集成為單芯片系統,外圍元件減少40%;同時用國產方案替代“ST MCU+TI Driver”的昂貴組合,顯性成本直降30%。而芯聯集成的策略更顯靈活:先用SiP封裝整合多顆國產芯片,規避高成本流片風險。“等應用足夠普適,再優化為單芯片降本。”陸玨道出產業初期特有的生存智慧。
精度則是商業落地的生死線。當靈巧手穿針引線的視頻刷屏網絡,從業者清醒地知道:實驗室的99次成功抵不上產線上1次失誤。因時機器人將手指精度做到0.2毫米,才能穩定完成對指動作,但這僅僅是硬件基礎。“真正的挑戰在感知-決策-執行的全鏈路協同。”魔法原子聯合創始人顧詩韜指出。這家在追覓科技工廠跑通全球首例多機協作的企業,深諳精度背后的系統工程:為突破傳統6主動自由度的局限,他們自研22自由度靈巧手;通過20多個遙操團隊采集真實工廠數據,構建“眼-臂-手”毫米級協同的閉環。在客戶的某洗衣機工廠,4臺魔法原子機器人已完成上下料、質檢、插拔、搬箱的連續工序,動作速度較年初提升三倍。這背后是對99%良率的執著——“算法再強大,硬件精度不夠就是空中樓閣。”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于 “黎明前的黑暗”。芯聯資本的分析頗具洞見:“硬件發展受益于軍工航天技術下放,如行星滾柱絲杠和無刷電機;軟件則因工業機器人普及而快速迭代。2024-2025年,兩者在人形機器人上交匯,形成P0到P2的跨越。”這意味著:現在正是布局技術、卡位場景的最佳窗口。
而這場機器人革命的終極意義,不是讓機器人像人,而是讓人因機器人而更自由。
場景破局:從“為動而動”轉向“為用而造”
實驗室里的機器人能完成復雜動作,但產業化的核心是 “有用”。當成本與精度逐漸破局,場景選擇成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臨門一腳。產業正摒棄“為動而動”的炫技邏輯,轉向“為用而造”的務實主義。
“我們不追求全能,而是先在單一工序形成商業化閉環。”顧詩韜直指產業痛點 —— 當前人形機器人更現實的路徑是從 “專精” 到 “通用”,而非一蹴而就。“真正的產品要經得起產線24小時考驗。”房海南也強調。
魔法原子的商業閉環路徑清晰而克制:先在單一場景跑通現金流,目標2027年實現萬臺級出貨時將整機成本壓至10萬元內,再向更多場景泛化。為此發起的“千景共創計劃”,正聯合芯聯集成研發高集成電驅控芯片,構建產業生態。
工業場景的剛需推動技術快速迭代。洗地機工廠每年需更換6-7次型號,傳統工業機器人切換成本高,而人形機器人的柔性優勢得以凸顯。芯聯集成與魔法原子合作開發的高集成電驅控芯片,針對工業場景的高負載、長壽命需求優化,使機器人能在24小時連續作業中保持穩定性。這種“場景定義產品”的邏輯與汽車產業類似:比亞迪等車企通過規模化應用推動碳化硅芯片成本下降,人形機器人也正通過工業場景積累數據、優化工藝。
因時機器人則在醫療與助老場景展開深度探索。該公司的靈巧手在假肢領域已實現數百臺銷量,其觸覺反饋系統能讓使用者感知物體重量和材質。芯聯集成正在開發的柔性壓力傳感器陣列,未來可嵌入機器人手掌,使抓取玻璃器皿等易碎物品時能自動調節力度。
“家用機器人需要萬能,但工廠機器人只要搬好箱子。”芯聯資本袁鋒點出場景落地的本質,“從確定性強的地方切入,才有資本支撐進化。”這種“技術向善”的應用,正是人形機器人突破倫理爭議、獲得社會認同的關鍵。
需要強調的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爆發,離不開供應鏈的深度協同。在這場產業化長征中,中國供應鏈同樣展現出獨特韌性。
袁鋒強調:“單打獨斗贏不了這場競爭。”圍繞著芯聯集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已經形成:芯聯集成提供核心芯片和傳感器制造(上游),因時機器人制造靈巧手關節(中游),魔法原子組裝整臺機器人(下游),追覓科技則開放工廠進行實際測試(應用方)。這種"芯片制造+零件商+整機廠+用戶"的合作模式,正在加快技術進步。正如芯聯集成董事長趙奇所說:"我們不做完整機器人,但機器人每個動作都離不開我們的芯片。"
趙奇強調,公司的“貨架式系統代工”理念,正成為產業創新的底層支撐——從芯片設計到封裝測試全環節開放,客戶按需取用。當因時機器人用BCD工藝觸覺傳感器提升抓取反饋,當魔法原子驅控模組通過SiP封裝縮減體積,當AI服務器高壓電源搭載55nm BCD芯片,這種柔性協作模式悄然降低著創新門檻。“客戶要打誰的品牌都行,我們只做底層賦能者。”趙奇說。這種去中心化的產業鏈分工,恰是中國人形機器人快速迭代的密碼。
不可忽視的是,數據標準缺失是當前最大挑戰。顧詩韜指出:“各企業采集數據的終端設備不同,導致數據無法共用,甚至不能訓練同一個模型。”為此,魔法原子發起的“千景共創計劃”試圖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統一傳感器接口和數據格式,聯合1000家合作伙伴打造標準化場景庫。芯聯集成則提供硬件支持 —— 其開發的傳感器融合芯片可兼容多品牌傳感器,為數據統一奠定硬件基礎。這種 “生態共建”思維,正是避免行業陷入碎片化的關鍵。
結語
走向車間的人形機器人,終將超越工具屬性。當因時機器人的微型伺服電缸賦能醫療設備,當魔法原子的運動控制算法反哺工業自動化,技術的漣漪已然擴散。“這些創新不止用于人形機器人,”房海南表示,“它們正成為撬動智能時代的支點。”而中國產業的答卷清晰而篤定:讓機器人先學會搬箱子,再陪伴人類摘星辰——這或許才是穿越產業周期的真正解法。
具身智能的星辰大海,正從實驗室的聚光燈下,蔓延至工廠的水泥地、商場的拋光磚和家庭的木地板。當魔法原子的機器人手臂穩穩抓起流水線上的零件,當因時的靈巧手在手術室完成精密縫合,當芯聯集成制造的芯片在千萬個關節中無聲運轉——這場產業化長征的每一步,都在重塑人與機器的共生邊界。
而中國制造特有的垂直整合生態,正在這條賽道上跑出獨特節奏:不做炫技的獨舞者,而要成為支撐產業崛起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