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2-07-15 16:09 來源:廣州日報
一句“有家就有佛山造”,讓佛山制造名揚海內外。
制造業是佛山經濟基礎,也是最響亮的“名片”。近年來,佛山堅持制造業立市、興市、強市,逐步建立門類齊全、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在新一輪產業變革風起云涌之際,佛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實現“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的飛躍。目前,佛山94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已有3000多家邁上了數字化轉型的“新賽道”。今年7月5日,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現場會在佛山舉行,佛山經驗被總結推廣。
在佛山,除了美的、格蘭仕、海天等耳熟能詳的企業外,還有大量“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企業。他們作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也一直把數字化、智能化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且以新技術孵化新動能,享受到轉型升級帶來的“紅利”。究竟佛山數字化轉型的“底氣”從何而來,佛企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又有著什么樣的故事?連日來,廣州日報兵分多路深入企業,為你揭示佛山“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的“佛山樣本”。
樣本:
1.“超前”數字化轉型成為“冠軍”
作為中國唯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佛山是國內最早推動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城市之一。早在2015年,佛山首次把“工業4.0”寫入市委全會報告,大力推動企業開展自動化改造。在佛山,有企業甚至在近20年前就開始了自動化、數字化轉型,比其他企業更早一步享受到數字化轉型升級帶來的“紅利”。
位于南海桂城的廣東星聯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聯精密)一直深耕食品飲料包裝模具生產,其精密吹瓶模具和注坯模具產品,在全球高端飲料包裝市場分別占據20%和15%的市場份額,均位居全球第二,全國第一。憑借在細分領域上的領先地位,星聯精密榮獲工業和信息化部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稱號,其研發的一款模具也獲得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單項冠軍產品”稱號。
星聯精密董事、總經理姜曉平認為,星聯精密的數字化轉型關鍵在于堅持了“長期主義”,并始終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數字化建設。
從2003年開始,星聯精密就改變模具傳統生產方式,在一些產品和工序上推進自動化轉型,這也為星聯精密后來實施全流程全系統數字化改造打下了基礎。隨著數字化腳步加快,模具工的身影從企業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握圖紙,敲著鍵盤的車間管理員。
隨著轉型為制造環節帶來了領先優勢,星聯精密又考慮前、后端需求,將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放在了高質量研發上,然后又延伸到高質量的服務上來。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體量小,可調配資源少,因此在數字化轉型中,一定要抓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核心競爭力入手,再逐步對周邊相關模塊進行數字化升級,最終形成企業的數字化體系。”姜曉平表示,回頭看近20年前,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數字化之路,無疑是正確的。
2.核心技術創新締造10倍“奇跡”
數字化轉型,不是企業大船內部的修修補補,而是規劃航線、定位目標、組織全體船員的工作方式。成功的數字化轉型,也是核心技術自主掌控的前提條件。佛山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從制造到“智造”(以下簡稱“非夕科技”)所締造的10倍“奇跡”,正是佛山奮力邁向產業鏈中高端的縮影。
今年6月,非夕科技入選佛山“專精特新”公示名單。作為全球首家將自適應機器人實現產品化的企業,非夕自適應機器人具有誤差容忍度高、抗干擾能力強、智能可遷移這三大領先世界的創新技術優勢。非夕科技副總經理楊壯林介紹,自適應機器人具備本質的安全性和強大的通用性,已規模化應用于通用組裝、精密裝配、表面處理和移動操作(復合機器人)等應用場景中,可以有效滿足汽車、3C電子、一般工業、醫療、農業、科研等不同行業的自動化需求。
“2021年,非夕機器人銷量比2020年增長十倍。”楊壯林表示,在佛山實現量產以來,非夕發展勢頭迅猛,2022年產值還有望比2021年翻一番,這除了市場和政策因素外,更得益于他們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過程中,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并針對行業痛點進行技術創新。目前,非夕已申請逾百項國內外發明專利,其自適應機器人的軟件系統100%自主開發,核心零部件90%自主研發。
“我們希望圍繞佛山生產基地,利用廣佛及周邊優質產業資源,構建穩健高效的產業鏈。”楊壯林表示,非夕科技未來將緊跟佛山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以及產業導向趨勢,與當地形成更好的聯動協作,努力成為本土的高端智能制造企業。目前,在廣工大研究院和機器人集創中心的助力下,非夕科技在佛山的生產基地面積擴至逾7000平方米。
3.在“必答題”中尋找新“藍海”
即使是已在“藍海”翱翔多年的冠軍企業,若要不斷尋找新的“藍海”,數字化轉型仍是繞不開的“必答題”。在佛山,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傳統制造業企業開始意識到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
在廣東陽江近海,伴隨自升式海上平臺吊臂起吊,一個重達200多噸的葉輪緩緩上升至100多米高空,并完成與風電機艙的精準對接。這座創下國內多個“最”的風電安裝平臺便是“海龍興業號”,由位于佛山南海的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銦海工”)自主研發設計。盡管風大浪大,但它就像一塊可移動的海上陸地,支撐著技術人員進行海上風電安裝施工。
作為我國海洋工程升降系統領域中少有的民營企業之一,精銦海工在2007年成立之初就瞄準了當時這片面朝大海的“藍海”,并研發出首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海洋鉆井平臺升降系統、創下國內多個“最”的海上風電安裝運維平臺。其中包括精銦海工的第一個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精銦01”,采用的便是國內首創的連續式升降系統。
董事長李光遠介紹,經過多年研發投入,精銦海工已經成長為海洋工程核心裝備龍頭企業。2017年,精銦海工入選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成為全省為數不多的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在轉型升級帶來的機遇中,精銦海工也在持續尋找著自己的新“藍海”,不斷拓寬自身的業務范圍。“我們在做強做大主業的同時,也在探索向海上文旅、海洋牧場等新業態拓展。”李光遠說,精銦海工所取得成就并非通過彎道超車,而是十多年來孜孜以求的“直道”追趕。
分析:
佛山數字化轉型 “底氣”從何而來?
“硬件”:現代產業鏈讓企業滿懷信心
位于佛山市順德區的廣東敏卓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敏卓機電”),是一家打入國際企業供應鏈、成為細分電機產品“隱形冠軍”的高新技術企業。敏卓機電董事長兼總經理邱意想透露,除了繼續保持傳統電機優勢,公司已著手布局高端設備電機產品,另外將持續投入進行設備自動化、數字化改造,擁抱產業升級的“大潮”。
今年,該公司在位于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拿下了一塊工業用地,繼續投入布局一個電機數智化工廠項目。在邱意想看來,佛山的制造業產業鏈和產業環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一是距離優勢,我們與大企業之間距離短,市場反應速度會更快;二是鏈條優勢,例如大宗原材料,周邊配套美的的企業,我們也可以用得上;三是人才優勢,背靠產業鏈及產業集群效應,在北滘找一個終端技術應用人才,應該問題不大。”
為了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佛山近年來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核、立柱、強鏈、優化布局、品質、培土“六大工程”,同時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戰新產業集群,加快推動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廣深佛莞智能裝備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正因如此,與邱意想一樣,因為產業鏈和產業環境,滿懷信心融入數智化大潮的企業家并不在少數。
“軟件”:政府密集出臺“禮包”助推轉型
除了做實自身“硬件”,佛山也為促進企業數智化轉型給予了大量政策扶持。“制造業是佛山經濟的根和魂,走數字化智能化道路是‘佛山制造’未來幾年的重要路徑。”佛山市工信局副局長鐘端章說。去年以來,佛山市、區聯動,密集出臺“政策禮包”助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佛山未來3年市、區將合力投入100億元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兩個制造業強區——順德、南海在市級政策上再加碼,分別提出3年安排資金55億元、65億元用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佛山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進。去年7月,佛山市委書記鄭軻在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大會上表示,要篤定心志、凝聚力量,對制造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以轉型發展的成效體現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責任和擔當;今年4月,《佛山市產業“六大升級行動”方案》印發,佛山提出一系列產業升級目標,比如到202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等。
把脈:
對外加強區域融合對內做好“存量”“增量”
“佛山傳統制造業實力雄厚,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基礎好。”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江認為,佛山市民有較高購買力,愿意接受新產品、新服務,對數字化、智能化產業和服務有較大需求。從需求角度來看,佛山數字化、智能化產業發展也有堅實基礎。
在林江看來,佛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人才、技術基礎相對薄弱、大型項目較少,難以形成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示范效應。此外,佛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也需要與區域融合發展同步推進。
“一方面,佛山要對自身準確定位,通過區域合作、產城互動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林江表示,“另一方面,在佛山五區也要更好地融合發展,優化市內的資源配置。”
林江建議,面向大灣區,佛山要加強區域融合,以“都市圈”的模式推動數字經濟、數字產業的發展。同時,在佛山市內,要整合各區資源,既要做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存量”,也要做大新興產業“從0到1”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