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2009低碳經濟與城市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這是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后,首次召開的關于低碳經濟與能源領域發展趨勢的重要會議。浙江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從三個方面探討了他對低碳交通的認識以及對電摩新國標的幾點看法。以下是發言內容:

浙江天能集團 張天任董事長
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
能夠受邀參加這次論壇并作發言,我感到十分榮幸。我根據論壇組委會安排,談談個人對低碳交通的認識以及對電摩新國標的幾點看法,我發言的題目是《低碳交通——綠色能源驅動世界》,主要介紹三個方面的內容。
從交通方式的不同看碳排放的差異
當前,世界各國政要正聚首丹麥哥本哈根,求解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之策。據今年年初奧斯陸氣候和環境國際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汽車、輪船、飛機和火車等交通工具所使用燃料釋放的氣體是目前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報告指出,過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歐盟大部分工業領域都做到了成功減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卻在過去10年增長了21%。因此,發展低碳交通,已成為后危機時代各國“綠色復蘇”的必然抉擇。國務院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開幕前夕召開常務會議,宣布了未來的碳排放控制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將制定相應的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會議明確提出我國要“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并“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如何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交通低碳化的要求,積極探索更高效、更節能、更低碳、更清潔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我國實現低碳交通必須直面的挑戰。其中,交通方式的選擇,尤為重要。事實上,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其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污染排放有著天壤地別的差異。
據專家分析比較,同樣以每年每1萬公里計:每輛電動自行車使用過程的全年二氧化碳排放為99.57公斤,每輛摩托車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575公斤,因此,以一輛電動自行車替代摩托車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5.43公斤,全國1.2億輛電動車替代摩托車增加而形成的減排總量為5705萬噸二氧化碳,其減排效果等效于2009年中國全部轎車的碳排放;等效于全球有5175萬輛電動汽車替代傳統汽車;等效于全球有1.24億輛普通轎車已經成為綠色的混合動力汽車。
這意味著全國超過億輛的小型電動車輛在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對促進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和保護全球氣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彰顯了電動車是“低碳交通”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積極研發和發展電動汽車、電動公交車、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等低碳交通工具,轉變我們的交通方式,應當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各地在建設低碳城市的戰略進程中,應把電動車作為“低碳交通模式”的重中之重,予以政策扶持,推廣普及,大力發展,努力實現碳排放量最低化,打造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低碳經濟的 “交通名片”。
低碳交通模式所需政府、企業及社會、個人應做什么
發展低碳交通是整個社會尺度的改變,單獨依靠個體力量是很難完成的,所以必須依靠政府、企業、社會與個人的共同努力。
電動車作為一種理想的低碳交通工具,其發展前景,首先取決于國家的產業政策指導和城市交通格局的調整、城市路權的重新分配。給電動車更寬的路,電動車就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近年來電動自行車產業的迅猛發展,為方便我國老百姓的交通出行、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了重大貢獻。記得早在幾年前,美國電動自行車協會會長在上海國際自行車展會的論壇上就提出中國電動自行車的發展是解決現代社會人們出行最經濟、最環保的交通工具。據悉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出臺了鼓勵和推廣使用電動自行車的政策。2008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的出口量為58。7萬輛,從我國每年電動自行車出口量的不斷增加就可以看到這一點。據商務部一位領導講,僅整個中東地區電動自行車的需求每學期年可達2000萬輛,整個非洲地區每年需求可達1500萬輛。所以也希望我們的政府部門在推動低碳交通發展時,不能只重視電動汽車而忽視電動自行車。政府應出臺激勵性政策,鼓勵電動自行車的發展,而不是相反。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電動自行車的成熟也是發展電動汽車的基礎,尤其是電動自行電源的研發,也為較快研發電動汽車電源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可以說,發展新電源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環節,所以也希望國家相關部門在發展和研發新型電源方面給予更大的支持。
企業是實施節能減排的主體,而低碳經濟時代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與低碳交通息息相關的交通工具生產企業及配套企業,要引入高新技術,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休系;在產品生產、產品使用和廢棄物處置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它們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積極進行產品結構升級,大力發展低碳化新能源產品,提高企業的綠色競爭力。
倡導和實施低碳消費,是創建低碳交通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通過宣傳,引導全社會轉變消費模式和習慣,形成消費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費模式和習慣。另一方面,要引導個人低碳消費,倡導綠色出行、電動車出行、公交出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要發展電動交通工具實現低碳交通,必須首先解決電源電源問題。天能集團作為國內電動車動力電池的龍頭企業,在電動自行車動力電池的研發和推廣上取得了成功,為推動我國電動自行車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近幾年來,我們在實現低碳生產、清潔生產的同時,積極為社會奉獻以新能源為核心的低碳產品,全力建設低碳企業。先后研發生產出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車用高功率電池等一系列低碳化新能源產品。天能電動汽車電池通過國家權威檢測機構認證,在行業內率先拿到電動汽車市場準入證。此外,我們還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和資源回收利用,投資建設天能集團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完成后,可年產600萬KVAh的綠色動力能源。同時,立足環境保護,采用無害化回收處理廢鉛酸電池,每年可將15萬噸廢舊電池變成10萬噸可被循環利用的再生鉛,對發展低碳經濟、促進企業和自然和諧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的浪潮,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秉承“綠色能源驅動世界”的企業使命,堅定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指導思想,制定低碳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把建設低碳企業作為戰略目標,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把爭奪行業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全面構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產業體系,把天能發展成為在中國、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和較強競爭力的低碳經濟產業研發、制造和應用示范的基地,努力實現“全球領先的綠色動力能源供應商”的戰略愿景。
如何看待電摩新國標
電摩新國標在遭到社會質疑后,國標委已于本月16日發出暫緩執行的通知。國標委能夠從善如流,做出這個決定,我認為是順應民意、符合潮流的明智之舉。
我們都知道“三個代表”,都明白一個真理:作為一項國家標準,必須代表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 “電摩新國標”顯然忽略了這一點。
輕便、快捷、安全、經濟、環保,這是電動車的特征。我國電動自行車的使用者多半都是收入不高的普通百姓,購車為的是方便上下班出行、接送孩子等到,以節約時間和體力。另據統計,目前,我國有電動自行車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2000多家。“新國標”如果實施,一方面,國內眾多電動車生產企業將面臨違規生產的境地,還有3000多家配套生產企業和幾十萬家經銷商也將受到嚴重影響,整個電動車產業鏈將崩潰,超過500萬工人要丟掉手中的飯碗;另一方面,相對于機動車道上的各種交通工具而言,電動車其實屬于“弱勢群體”。如果當電動車必須行走在機動車車道上,而且以高于20公里和低于50公里的速度,與馬力十天足的汽車、摩托車們“并駕齊驅”,電動車駕駛者將受到比在非機動車道上更大的安全威脅。如此以來,幾百萬失業工人的就業問題怎么處理?上億人的出行問題怎么解決?電動車車主的行駛安全怎么保障?社會矛盾激化怎么化解?諸如此類的社會問題,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穩定隱患,這與不久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的2010年重點工作部署完全背道而馳。試想一想,這樣的 “國標”,人民群眾怎能答應和接受?
再者,作為一項交通工具的新國標,必須順應低碳交通的發展潮流。可如果按照“電摩新國標”執行下去,將把所有低碳交通的電動自行車使用者“逼向”公交車或者機動車出行,擠占的道路資源、增加的運力負擔、能源消耗以及高碳排放將是無比驚人。我們真要是這么執行了,對氣候的破壞該有多么大?會帶來怎樣的災難性后果?想想都會讓人不寒而栗。按照《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地球不是我們從父輩那里繼承來的,而是我們從自己的后代那兒借來的”這一說法,我們是在欠子孫后代的“碳排放債”,如此以來,我們將如何向我們的子孫后代交代?往近一點說,全球氣候大會正在哥本哈根召開,溫家寶總理將在會議上向全世界作出我國減少碳排放的莊嚴承諾,如果“電摩新國標”得以執行,將置國家的承諾于何處?我們將如何向世界人民交代?
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電動車目前已成了大多數普通市民的主要出行工具,對電動車重新劃分標準,規范電動車管理,的確是一件好事。因此,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盡快科學合理地修訂電動自行車標準不實際、不科學的部分,為我國電動自行車發展創造更良好、更科學的政策環境。在修訂標準的同時,一定要召開聽證會,而且聽證會上要召集各協會代表、市民代表、生產電動車的廠商代表、政府官員、法律工作者等社會各界人士,充分聽取不同的意見,然后再出臺新的標準,使該標準既能夠符合產品在安全、環保和節能等方面法律法規的要求,又能夠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留有空間,更能夠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安全與權益,真正做到順應民意,保證國標的科學性、公信力。
有一首歌唱的好,“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這就是一個標準,一個最為實在、最為樸實的標準。我始終認為,老百姓想要的產品,就是最好的產品;老百姓認可的標準,就是最好的標準。因此,在“定盤”電摩新國標時,一定要順應民聲,一定要用老百姓這個“秤砣”稱一稱,以“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定盤星”,以低碳經濟發展潮流為取向,以科學和法律為基本準則,盡快達成一致意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電動車發展道路,進而為全面推動交通工具電動化、低碳化打下堅實的產業和社會基礎,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及消費模式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