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已然揭幕,但從目前各國公布的減排目標來看,要么減排目標與減排要求相距甚遠,要么提出有條件的減排。發達國家陣營與發展中國家陣營關于氣候變化談判的重要分歧之一在于,誰來提供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所需的資金和技術,以什么樣的機制來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兩大陣營爭執不下,減緩和適應所需的資金和技術機制成為溫室氣體全球治理的重大難題之一。
據歐盟估計,要達到2050年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發展中國家每年所需資金在1000億歐元。而目前部分發達國家所愿意提供的資金總額大約在100億歐元,所需資金缺口相當巨大。哥本哈根峰會開幕之初,就有報道預計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4萬-1.8萬人參加此次會議。哥本哈根會議之前,商業界早已嗅出了其中所存在的巨大商機,世界各國低碳技術的展覽展示也日新月異。這說明,解決全球氣候難題不缺少熱情和意愿,不缺少減緩和適應所需的技術,難題在于,現有技術如何大規模推廣和使用,還有所需資金如何籌措。
破解這一難題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很顯然,單憑技術轉讓和交易的市場機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富裕國家和地區的某些環境問題,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踐證明,世界銀行機制是援助和支持不發達國家擺脫貧困、走向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機制。解決全球氣候治理問題,我們是否有可能借鑒世界銀行機制而建立低碳技術世界銀行?我們可以大膽想象并深入研究:如果低碳技術世界銀行所存儲的不是資金,而是全球低碳技術,結果會怎樣?將會對僵持不下的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進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低碳技術世界銀行的運作機制,可以采用買斷機制和自愿存儲機制。所謂的買斷機制,是由全球氣候基金(主要由發達國家出資以及世界銀行部分援助資金共同構成)買斷一些具有普適性的技術,而后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免費提供、推廣普及。這種機制既對知識創新有所補償,又加快了創新推廣普及的速度,同時因所需資金量小,又可發揮有限的氣候資金的杠桿效用,推進氣候文明進程。
自愿存儲機制,鼓勵企業將低碳技術存儲于低碳技術世界銀行,由低碳技術世界銀行以較低的“貸出利息”負責技術在發展中國家的大規模推廣和利用,擁有技術產權的企業可以分階段獲得低碳技術銀行的“利息”,通過對相關技術在短期內的大規模推廣和利用,發揮“存儲技術”的快速溢出杠桿效應。由低碳技術銀行分期支付“利息”,緩解了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資金不足的問題,在保護知識產權、激勵創新的同時,獲取氣候收益。
當然低碳技術的“貸出”機制也可以多樣化:如對發展中國家實行“低息或零息”貸出機制,而對欠發達國家實行“貼息”貸出機制,對發達國家實行市場化的“貸出利息”政策。
由此可見,建立低碳技術世界銀行既能兼顧發達國家技術擁有者的利益、保護了技術創新、降低發達國家的氣候資金援助支出,同時可兼顧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資金不足、缺少技術的困境,其將有助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問題上形成共贏,從而解決發達國家陣營和發展中國家陣營之間的分歧,破解全球氣候治理難題。
當然,建立低碳技術世界銀行將會涉及到很多問題,諸如如何構建全球氣候基金、如何篩選評估低碳技術、如何建立對不同客戶群體(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的“存貸標準”、如何在世界各國形成共識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