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挑戰: |
挑戰之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怎樣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復西方發達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是中國必須面對的難題。
挑戰之二:“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高碳”占絕對的統治地位。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 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
挑戰之三: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挑戰之四: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 |
|
|
發展足跡: |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
《斯特恩報告》: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指出的,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低碳經濟法案》: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巴厘島路線圖”: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15日正式通過一項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協議書》: 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