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規劃與需求分析
(一)明確應用場景與目標
-
梳理水務系統設備類型與分布:詳細調研水務系統中各類設備,如水泵、電機、水質監測儀、液位傳感器、流量傳感器等的類型、數量及安裝位置,明確需要進行數據監測和遠程管理的設備范圍。例如,在自來水廠中,需涵蓋水源取水設備、水處理設備、供水水泵等;在排水管網中,包括各路段的液位傳感器、流量傳感器等。
-
確定核心管理目標:根據水務企業的實際需求,明確實施設備數據監測和遠程管理的核心目標。如提高設備故障預警能力、提升水質監測精準度、優化排水調度效率、降低運維成本等。不同的應用場景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如污水處理廠更關注污水處理效果和設備能耗,而城市排水管網則側重于管網故障預警和排水能力提升。
(二)評估現有系統與技術條件
-
調研現有設備通信能力:檢查現有水務設備是否具備通信接口(如 RS485、以太網口等),以及支持的通信協議(如 Modbus、Profinet 等)。對于不具備通信能力的老舊設備,需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改造或更換。
-
分析網絡基礎設施:了解水務系統各站點的網絡覆蓋情況,包括 4G/5G 信號強度、無線網絡穩定性等,確定數據傳輸的主要方式(如 4G/5G、有線網絡等),并規劃網絡部署方案。
-
評估現有管理系統兼容性:考察企業已有的水務管理系統(如 SCADA 系統、污水處理廠智能化管理平臺等)的功能、接口標準和數據處理能力,確保與新引入的設備數據監測和遠程管理系統能夠無縫集成。
(三)制定整體實施方案
確定技術路線:基于前期分析,選擇合適的技術方案,如采用深控技術 “不需要點表的工業網關”SK-IOT 作為核心設備,結合邊緣計算、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構建設備數據監測和遠程管理系統。
-
規劃實施階段與時間節點:將整個實施過程劃分為若干階段,如設備調研與方案設計階段、設備部署與系統搭建階段、調試與優化階段、驗收與正式運行階段等,并明確每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和時間節點。
-
制定資源投入計劃:估算實施過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包括設備采購費用、網絡建設費用、軟件開發與集成費用、人員培訓費用等,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二、設備選型與部署
(一)核心設備選型
-
工業網關選型:根據水務系統的設備類型、數量、分布情況以及網絡環境等因素,選擇合適的工業網關。如深控技術 “不需要點表的工業網關”,具備智能協議識別、邊緣計算、無線傳輸與斷網續傳等功能,能夠滿足水務設備數據監測和遠程管理的需求。同時,需考慮網關的工業級防護能力(如防塵防水、寬溫設計等),以適應水務現場的惡劣環境。
-
傳感器與儀表選型:根據監測參數的要求,選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傳感器和儀表。例如,水質監測需選用 pH 傳感器、濁度傳感器、余氯傳感器等;流量監測可選用電磁流量計、超聲波流量計等;液位監測可采用投入式液位傳感器、超聲波液位計等。確保傳感器的測量范圍、精度、響應時間等指標符合實際需求。
水務設備智能監測核心數據表
(基于工業物聯網平臺實時采集)

遠程管理關鍵狀態表
(用于運維決策與自動化控制)

免點表網關賦能特點
(對比傳統采集方式)

(二)設備安裝與連接
-
設備安裝規劃:根據設備分布情況,制定詳細的安裝規劃,確定傳感器和工業網關的安裝位置,確保能夠準確采集設備數據,同時便于維護和管理。例如,水質監測傳感器應安裝在水流穩定、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工業網關應安裝在通風良好、便于網絡連接的地方。
-
設備接線與調試:按照設備安裝手冊,完成傳感器與工業網關之間的接線,并進行初步調試。檢查設備是否正常工作,通信是否穩定,確保數據能夠正確傳輸至工業網關。
(三)網絡部署
-
無線網絡建設:在水務系統各站點部署 4G/5G 網絡,確保工業網關能夠通過無線方式將數據傳輸至云端或本地管理系統。對于網絡覆蓋較差的區域,可考慮采用無線網橋、衛星通信等方式補充。
-
有線網絡優化:對于具備有線網絡條件的站點,對現有網絡進行優化,提高網絡帶寬和穩定性,確保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和可靠性。
三、系統搭建與集成
(一)工業網關配置與管理
-
網關初始化配置:對深控技術工業網關進行初始化設置,包括網絡參數配置(如 IP 地址、網關、DNS 等)、通信協議選擇、數據采集頻率設置等。利用網關的智能協議識別功能,自動掃描并解析連接設備的通信協議,完成設備綁定與數據標簽映射,無需人工手動配置點表。
-
邊緣計算功能設置:根據水務數據監測的需求,在網關中設置邊緣計算規則,如數據清洗的異常值過濾條件、數據壓縮的比例、設備異常預警的閾值等。通過邊緣計算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提高數據質量,減少數據傳輸量。
(二)水務管理系統搭建
-
搭建云端或本地管理平臺:根據企業需求,搭建基于云計算的云端管理平臺或本地服務器管理系統。平臺應具備數據可視化展示、設備遠程監控、報警管理、數據分析與報表生成等功能。
-
開發應用接口:開發標準接口(如 MQTT、HTTP 等),實現工業網關與水務管理系統的無縫對接,確保數據能夠雙向交互。一方面,管理系統能夠實時接收工業網關傳輸的設備狀態、工藝參數、水質數據等;另一方面,管理系統能夠向工業網關下達遠程控制指令,實現對設備的遠程操作。
(三)系統集成與測試
-
數據集成與同步:將工業網關采集的數據與水務管理系統中的其他數據(如歷史數據、業務數據等)進行集成,建立統一的數據模型,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功能測試:對整個系統進行全面的功能測試,包括設備數據采集的準確性、遠程控制的可靠性、報警功能的及時性、數據分析與報表生成的正確性等。模擬各種異常情況,如設備故障、網絡中斷等,測試系統的應對能力。
-
性能測試:對系統的性能進行測試,如數據處理能力、并發訪問量、響應時間等,確保系統能夠滿足水務業務的實際需求。
A、實施案例數據表應用示例
案例:某市智慧供水項目
接入設備:
水泵機組 × 86臺 | 壓力計 × 213個 | 水質監測站 × 17個
網關自動采集字段(部分):
注:實際數據表結構需根據業務系統(如SCADA、云平臺)定制開發,深控網關通過MQTT/HTTPs協議無縫對接主流物聯網平臺(阿里云IoT、ThingsBoard等),免除點表配置環節,大幅降低數據接入成本。
四、人員培訓與制度建設
(一)人員培訓
-
技術人員培訓:對水務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包括工業網關的安裝、配置與維護,水務管理系統的操作與管理,數據分析與故障處理等內容,使其能夠熟練掌握系統的使用和維護技能。
-
運維人員培訓:對運維人員進行培訓,使其了解設備的工作原理、數據監測的指標含義,掌握設備巡檢的要點和異常情況的處理流程,能夠根據管理系統的報警信息及時進行現場處理。
(二)制度建設
-
制定設備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設備管理制度,明確設備的日常維護、巡檢、校準、更新等流程和要求,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和數據的準確性。
-
建立數據管理制度:制定數據管理制度,規范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使用和安全管理,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
制定應急預案:針對可能出現的設備故障、網絡中斷、數據異常等情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明確應急處理流程和責任分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五、系統運行與優化
(一)系統正式運行
在完成系統測試和人員培訓后,將設備數據監測和遠程管理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實時監控系統的運行狀態,收集設備運行數據和用戶反饋,確保系統正常穩定運行。
(二)持續優化與升級
-
數據分析與優化:定期對系統運行數據進行分析,評估設備數據監測和遠程管理的效果,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優化。例如,根據設備故障數據,優化設備異常預警規則;根據排水調度數據,優化排水泵站的運行策略。
-
系統功能升級: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業務需求的變化,及時對系統進行功能升級和擴展。如集成新的傳感器類型、增加高級數據分析功能(如預測性維護、數字孿生等)、優化用戶界面等,提升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戶體驗。
-
設備維護與更新:定期對工業網關、傳感器等設備進行維護和校準,確保設備的性能和精度。對于老舊設備,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更新換代,以適應技術發展和業務需求。
通過以上實施步驟,能夠在水務領域成功部署設備數據監測和遠程管理系統,實現對水務設備的實時監控、遠程管理和智能化分析,提高水務系統的運行效率、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為水務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