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5-05-29 14:18 來源:證券時報
作為國產工業軟件頭部企業之一,中控技術董事長、總裁崔山在日前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正積極加快向工業AI公司的戰略轉型,加速全球化進程,并將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
去年,中控技術實現營業收入91.39億元,同比增長約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1.17億元,同比增長1.38%。剔除GDR 資金匯兌損益影響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9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60%。
“2025年是公司戰略切換的關鍵期,工業AI研發投入前置導致短期業績承壓,但技術轉化已進入爆發臨界點,為搶抓工業AI技術窗口期,公司今年以來戰略性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投入,全力打造工業AI硬核產品。”崔山表示。
圍繞流程工業人工智能的應用,中控技術推出了全球首款UCS通用控制系統和TPT時序工業大模型兩款創新產品。
崔山介紹,公司發布的通用控制系統UCS構建了軟件定義、全數字化、云原生的新型控制系統技術架構,打破了傳統DCS系統架構復雜、成本高、算力有限的瓶頸,實現機柜室空間減少90%,建設周期縮短50%,通信速率提升100倍以上,引領了控制系統的革命性創新,釋放出巨大的產業應用價值。去年在瑞典Senior Material Europe AB鋰電新能源材料項目中實現海外首臺套應用突破。
另外,中控技術推出的流程工業首款AI時序大模型TPT已經在氯堿、熱電、石化、乙烯等裝置上取得了突破性應用,相較于傳統控制,TPT能實現系統自控率達到95%以上,氮氧化合物含量下降5%,噸蒸汽煤耗能耗下降3.1%以上,能為客戶額外帶來數千萬元經濟效益。
今年,中控技術還將推出新一代工業AI產品升級發布;未來23年,公司還將全面推動工業AI產品整合升級、業務模式轉型著力打造流程工業AI技術制高點,構建“模擬-優化-控制-預測”一體化能力,大幅降低實施成本,支撐行業示范工廠建設。
根據Omdia數據顯示,AI軟件市場在未來幾年內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預計到2029年,全球AI軟件市場規模將達到2180億美元,工業AI大模型和工業Agents(智能體)的結合,能為用戶帶來全新的交互體驗和價值提升,快速構建完整的智能化生態系統,從而充分激發廣大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
“今年以來,AI軟件在整體訂單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公司正在積極推動TPT和機器人業務的發展及應用落地,并期望這些新技術、新產品能夠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崔山表示。
在人形機器人業務方面,中控技術也開展了多重布局。
據介紹,去年公司作為單一最大股東投資入股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該公司推出了“領航者1號”和“領航者2號”兩代人形機器人產品,正在推動量產;另外,公司去年已經發布了流程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Plantbot”,通過整合“AI+機器人”技術,賦予機器人出色的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獲得沙特阿美、日本三菱、泰國PTTGC、馬來西亞恒源、巴西SENAI等國際高端客戶,目前正在與沙特阿美共同推進“空地一體”機器人(無人機+機器狗)聯合協同巡檢聯合開發項目。
“人形機器人有望與以生產制造為主的流程工業領域全面融合,顯著推動流程工業企業向‘安全、質量、低碳、效益’方向發展。” 崔山表示,中控技術亦將以智能制造上層軟件為牽引,深入研究AI技術,參與機器人大腦及小腦的研發,整合多種機器人形態,為人形機器人注入工業靈魂,實現多種工業場景的應用,最終打造“無人工廠”。
2024年,公司海外業務收入7.49億元,同比增長118.27%,占公司主營業收入已達到8.25%。
近年來,中控技術正持續通過產品技術輸出、海外并購等方式,加速全球化進程。去年,公司在東南亞、中東、中亞、歐洲、美洲等地區設立了21家子公司,新設5家5S店,全面提升SUPCON品牌的全球影響力,并與沙特阿美、印尼國家石油Pertamin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Petronas等國際頂尖客戶在控制系統、工業軟件、機器人、工控網絡安全等領域實現深度合作。此外,公司沒有直接出口至美國的產品,美國加征關稅對公司業務影響非常有限。
對于后續收并購安排,崔山介紹,公司主要圍繞工業AI及機器人戰略轉型需求,通過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助力公司實現戰略生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