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5-03-06 10:22 來源:第一財經
3月5日,2025《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另一邊,《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及,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相比起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是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這也體現了我國科技制造領域,從數字技術賦能向“智能+實體”融合方向的演進。
“這種轉向既是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反應,也是對中國自身發展階段的清醒認知。”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周迪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人口紅利逐漸消退,唯有通過“硅基智能”與“硅基制造”,也就是AI和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才能重構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董事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科創企業家營校友楊礫向第一財經記者舉例,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傳統工業機器人以示教為主,通過既定的編程完成工作,柔性生產能力較差。但隨著智能化的轉向,具備空間感知、自身狀態控制等能力的工業機器人出現,能夠實現自主決策的同時,也能適應更加復雜多變的生產環境,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
“真正的人工智能,一定是具備感知、決策、操作能力的。”楊礫說,這意味著5G甚至6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芯片、大模型等會成為未來支撐機器人發展的核心技術。楊礫透露,今年中科新松將會正式發布新的人形機器人,依托企業自身的業務和數據積累,工業場景將會是人形機器人最先落地的場景。“人形機器人會是未來的終極形態,后續的落地場景還會包括醫療、落地、陪伴等。”
談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的區別,周迪表示,具身智能強調智能與身體、環境緊密結合,將人工智能融入物理實體。而智能機器人是一種實體的設備或機器,不一定都具備具身智能強調的高度智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多時候是具身智能一種常見的載體。
在行業發展早期,技術路線和產品形態尚未收斂,不少具身智能企業對于具身智能概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一位北京頭部具身智能企業的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具身智能的核心應該是一個通用的VLA 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視覺語言動作模型)和一個足夠靈活的本體。“在當前行業的發展中,尚未有將二者結合得很好的企業,還需要發展一段時間。”
“在落地實訓、核心零部件技術不斷突破的過程里,相信今年會有更多的機會讓機器人進廠工作。”魔法原子CEO吳長征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企業已經收到了多家企業的合作需求,在核心零部件的自研上也會更多考慮產品落地的實際需求。
圖片來源:魔法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