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5-06-11 11:40 來源:中國電子報
宇樹人形機器人在春晚熱舞、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引發熱議……具身智能機器人呈現無限發展可能的同時,相關院校專業也成了香餑餑。具身智能產業就業前景如何?哪類人才需求旺盛?哪些院所和專業值得報考?記者梳理相關信息,為“準大學生”們提供參考。
具身智能人才供不應求
宇樹人形機器人
高薪、一人難求、成長性高……整體來看,當前具身智能產業普遍存在 “用工荒”。隨著具身智能機器人的關注度持續提升,業界對核心技術人才的渴求也與日俱增:各類獲得大額融資的明星創業公司亟須壯大研發團隊、大公司爭相布局具身智能業務衍生出大量新增崗位、科研院所新增相關共性技術研究員數量激增……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如果上海的年輕人愿意來我們公司發展,我們非常歡迎。各種崗位包括文職、采購、銷售技術、研發市場都很缺人,歡迎所有人的加入。”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近期接受采訪時表示。
“在目前這個時間窗口,智元希望能夠快速形成‘規模效應’,建立和不斷優化供應鏈管理和生產體系,廣招更多人才,一起去迎接人形機器人爆發的拐點時刻。”智元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智元一直在補強技術隊伍,對于關鍵崗位的高端人才非??释掷m開放AI算法工程師等核心技術崗位的招聘。
除了明星創業公司高管的公開“搖人”,《中國電子報》記者在參加各類機器人展會時,也會持續收到企業希望協助招聘的訴求,其中有經驗的機器人算法工程師成為招聘重點。某A股上市公司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公司正在招聘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業務負責人,該崗位的年薪可達到百萬元,薪資對優秀的求職者上不封頂。另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也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招聘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在招聘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機器人軟件人才,例如計算機視覺工程師、路徑規劃工程師、任務調度算法工程師、運動控制算法工程師等諸多崗位。
記者注意到,京東、華為、比亞迪、小鵬汽車等知名公司都發布了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相關崗位。記者在招聘網站看到,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師相關崗位月薪在2.5萬—9萬元之間,有些企業還承諾14薪。某機構的職業獵頭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當前具身智能/機器人/AI算法相關人才供不應求,具有3~5年工作經驗的人才可以拿到月薪2.5萬~5萬元,5~10年的薪資可以達到每月4萬~7.5萬元,頂級專家的月薪會超過6萬元。
人才成為核心戰略資源
(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場)
近年來,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被權威市場分析機構評為未來最確定的產業方向。行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突破4800億元,預計2031年突破萬億元。國信證券預測,人形機器人是有望超過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兆億元級賽道,應用潛力巨大。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預測,205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總量將達5900萬臺,市場規模約為6萬億元。
對于站在全新的發展風口的具身智能產業來說,人才是技術攻關的核心力量、是投資人看重的核心資產,更是公司比拼的核心戰略資源。
招商局創新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副總裁原之博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人形機器人仍處于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在缺少既有成功經驗的情況下,創業團隊的人才團隊非常重要,是投資機構衡量投資價值的核心指標。“因此我們特別注重團隊成員的經歷,我們希望這個創業團隊是由其他相關行業的‘老兵’組成,至少一部分成員是‘老兵’。”原之博說道。
為保護已有技術員工不被同行“挖角”,數家人形機器人企業開啟了技術人才保密管理。“公司的研發部門人數和具體人員保密,所有技術人員都不使用真實姓名,都用英文名相互稱呼;CTO還下令不允許任何技術人員接受媒體采訪。”《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某知名人形機器人企業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記者觀察到,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的人才爭奪戰存在多個維度:不僅要與同行 “搶”,還要與相關AI行業的公司“爭”。宇樹科技副總經理王啟舟則表示,目前很多大語言模型公司也在高薪招聘AI算法相關工程師,這些工程師也完全可以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發揮所學,希望相關人才可以多考慮人形機器人公司的招聘機會。
目前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從業者是很少是非常全面和對口的,一部分人早前從事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還有一些是機器人機械結構的硬件工程師。這兩種人才在實際推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化過程中,都會呈現明顯的知識結構‘長短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某教授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因此不少公司采用“曲線救國”的用人策略。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具身智能器人本體、運動控制和具身智能人才急缺,目前先從其他行業找相近的人才再做培養,同時加強全球高水平人才的招聘力度。
為提前鎖定高層次人才,部分知名企業與高校正在探索聯合育人模式。例如,2024年1月,“北大-智元機器人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該實驗室由北京大學與智元機器人合作共建,聚焦具身智能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2024年3月,武漢大學聯合小米集團成立機器人系,并設立機器人技術碩士專業方向,并于2025年新增機器人工程本科專業。2025年2月,由上海市寶山區、上海大學與宇樹科技三方共建的上海寶山上大通用機器人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通過校企聯合研發、政府政策支持與產業鏈協同,加速技術成果向產業應用轉化。
高校積極探索創新育人模式
隨著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開始關注AI、機器人相關的專業。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機器人用人單位都在具身智能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探索。
(無錫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上人形機器人踢球)
對于具身智能人才培養的問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早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人才培養需因材施教,若學生有志于開展技術研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上書架、載入專著和期刊,應該給予激勵;而對于另一部分愿意與企業交流合作,愿意到社會中實踐的人才,同樣應該鼓勵他們把技術研發的成果上到“貨架”。他同時指出,作為具身智能相關專業的教育者也需與時俱進,聆聽產業和市場所需。王田苗建議,希望各產業主體多支持高校開展關鍵技術的研究,引領學生投身于關鍵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在教學方式方面,采用“項目制教學”,讓學生了解交叉學科的理論成果如何從樣品轉化為產品。
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岳裕豐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具身智能是一個強交叉領域,涉及機器人、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多個專業,以北京理工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為例,該專業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新工科”交叉學科,專業圍繞“智能感知-認知決策-具身行為”的核心技術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方案,開設自主機器人基礎與技術、具身智能、仿生與人形機器人等交叉課程,通過“賽創一體”“科創一體”的培養模式,培養具身智能領域急需人才。此外,學校積極探索“雙創”教育模式改革,成立了“李澤湘雙創班”,實行“創業平臺外置-產品導師引入”的校企課程共建模式,著力培養能駕馭“硬核”科技與產業發展雙向需求的人才。
“目前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業亟需相關人才。”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熊蓉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以其執教的浙江大學為例,如果想從事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研發工作,可以選擇報考浙江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人工智能專業、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機器人工程、自動化等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