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5-04-29 14:29 來源:IT時報
北京亦莊的馬拉松賽場上,20臺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在發令槍一聲令下后,沖出起跑線。人類工程師在一旁護航,用噴霧降溫、更換補充電能、將掉下來的“頭”重新裝回去,盡管踉踉蹌蹌、磕磕絆絆,卻反映出人形機器人最真實的能力水平。
4月26日,2025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上海召開,恰好回應了賽事中暴露的痛點問題。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總部)主任、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鄭軍奇表示,人形機器人進入智能新階段面臨安全性、可靠性、數據保護、技術路線標準化等四大挑戰。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也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四位一體生態還未構建,可量產但難應用。
在人形機器人邁向規模化部署與商業落地的重要關口,構建科學、系統、前瞻的檢測認證體系尤為迫切。論壇上,《人形機器人檢測認證白皮書》正式發布。
“通過檢測認證,我們可以確保人形機器人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從而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檢測認證服務中心主任朱曉鵬告訴《IT時報》記者,該《白皮書》將作為企業產品的“體檢證”(質量評價)、“信用證”(企業背書)、“通行證”(市場準入),助力產業規范化發展。
如今,許多人形機器人企業紛紛開源,但北京靈初智能科技CEO王啟斌曾在GDC(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表示了他的擔憂:過早開源可能會導致標準不統一、供應鏈分散等風險。《人形機器人檢測認證白皮書》發布的主要作用正是解決這些隱藏風險,從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技術特征、挑戰與風險、檢測路徑、標準需求和認證規劃六個方面全面剖析產業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路徑。
以數據為例,人形機器人技術迭代需依賴數據訓練,而數據格式不統一會導致企業間數據無法互通。朱曉鵬告訴記者,《人形機器人檢測認證白皮書》規定的檢測認證體系,將從編碼規則、質量評價規范、測試標準等維度,對視覺、聽覺、觸覺、運動學和動力學等多類型數據的格式及評價范圍進行統一。
同時,該體系還能作為“中轉樞紐”,接入各企業的訓練場數據,經評價認可后供全行業共享,避免數據孤島。實現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數據接入、質量治理與安全管理。
《機器人一體化關節技術規范》和《人形機器人一體化關節 CR 認證實施規則》也在活動現場發布,標志著一體化關節產品正式擁有了統一的認證規范與標準體系。
朱曉鵬介紹,2023年,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檢測認證服務中心等多家單位就開始研究CR認證(中國機器人認證),如今,已形成一套熟、完善的認證體系。《機器人一體化關節技術規范》正是依托該體系,從適用范圍、認證模式、認證申請、型式試驗、工廠檢查等全面維度,明確一體化關節進行CR認證的具體要求與流程規范。
《人形機器人一體化關節 CR 認證實施規則》則是CR認證實施過程中最重要的標準依據。從性能要求、智能化、安全要求、功能安全、信息安全、電磁兼容、可靠性、環境適應性等方面提出考核指標及測試方法,為客觀評價現階段機器人關節模組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朱曉鵬進一步解釋道,一體化并非一個零件,而是由電機、減速器、編碼器等多個零部件組成,是人形機器人執行任務和動作的核心組件,“當一體化關節標準和質量得到確定后,對不同類型的供應商提出的要求也將統一,再加上其他的部件,整個人形機器人的供應鏈就會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