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1-02-01 11:36 來源:大東時代
“不管什么青銅時代,還是白銀時代,我們覺得現在還是MES的春秋戰國時代。”華磊迅拓總經理黃睿說。
在MES行業做了20多年,黃睿見證了中國MES系統的整個發展過程,從萌芽到初步發展,從黎明前的微光到黑暗,一直到現在迎來曙光。
一、熱鬧起來了!
近日,我們發布另一篇有關MES的文章,在內部群里引發了一陣討論熱潮,進一步揭開了國內企業實施MES系統的痛點,在此起彼伏的爭議下,我們發現,MES 領域似乎熱鬧起來了!
從5G產業時代數據中心(TD)調研情況來看,在應用端,企業對于MES的認知也在不斷提高,盡管有一些企業仍然對實施MES缺乏頂層設計,對未來的規劃沒有清晰的方向,但大部分規上企業已經導入或者正在導入MES系統,甚至有很多企業已經開始針對自身的情況,自主開發MES系統。
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據5G產業時代數據中心(TD)數據顯示,2020年MES市場總體達到48.5億元,2018至2020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1.5%,TD預測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6.6億元。總的來看,中國MES市場份額逐年上漲。預計未來三年,中國MES市場增速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實際上,MES系統在國內曾經歷過一小波熱潮。
2000年,彼時MES之火已經由歐美企業在中國的橋頭堡工廠在中國發達城市點燃,雖然當時國內對于MES系統還并不了解;2001年,黃睿發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MES討論板塊,并擔任版主,參與見證了中國MES應用萌芽期的掃盲與普及。
由于歐美以及日本的MES系統應用推廣較早,他們在中國的落地過程中幾乎是填鴨式的照搬那一整套流程,從來未考慮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據黃睿介紹,他當時所在的項目幾乎所有的操作界面均為純英文界面,操作工在應用系統時,只能死記硬背界面上的那些單詞與提示信息,所幸的是,很快這套系統被聰明的國人所消化吸收,并產生了很多讓老外們也拍手稱贊的應用效果。
國內MES企業正是從依靠西方的MES應用實踐基礎、消化國外MES技術標準開始,轉變為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參照對標模型,按功能模塊需求大量定制,完成“平臺化/建模”,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模仿和創新,2010年之后,中國自有知識產權的MES系統與平臺開始應用迭代,5年時間,新進企業達80家。當然,在迎來曙光之前,也有一部分企業卻未能熬過黎明前的黑暗而倒在了微光中。
在“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的戰略下,國內MES企業再次迎來了發展機遇,MES系統也由單一的生產記錄型系統,進化為全方位的企業級執行協同系統,如今,MES已經轉變為更為復雜的MOM 制造運營管理。
從技術路線上來看,經歷了傳統面向模塊,面向對象/組件的開發方式,未來將面向服務SOA的架構以及面向微服務,全面開源的架構迭代,尤其與是工業互聯網的“產業中臺”技術全面融合之后,有機地實現云與端的協同分工,以及將AI人工智能應用于生產瓶頸的突破,這些都為MES的爆發奠定了技術革新的基礎。
黃睿參與的項目已經將人臉識別與設備自動綁定,通過將深度學習技術訓練的高速圖像瑕疵鑒別,將生產良率進行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時為企業實現了減員增效的效果。
二、未解的難題
雖然MES再次迎來了發展的熱潮,但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情況是:從實施的實際情況來看,效果并沒有預期的理想。
從前兩年開始,業內不乏諸多類似“我們做的MES系統,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或者是“我們的系統,工人都不愛用......”,再或者“MES系統不能給生產帶來理想的效果”等話語。
在上海筑思智能總經理鄒竹看來,實施MES之所以有很多的困難,實際上反映出客戶和供應商對于需求沒有進行有效的區分和分層,把MES定義為解決所有問題的一個工具,殊不知,一個工廠如同一個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所有需求的滿足絕不是靠一個工具就能滿足的。
鄒竹認為,運營、執行、改善、提高本身就是一個閉環,需求需要按照公司運行的流程進行分類,不同階段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樣的。“就比如我們公司,聚焦在設備端(執行),主要研究人機交互對于人操作控制,如何建立自動設備柔性化作業,生產現場的人機料統一。這些盡管行業不同,但是作業模型都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具備了面對不同行業依然可以復制的能力。大而全必定帶來系統的復雜,也就帶來了維護的復雜、運營的復雜以及評價的多樣性。”
而在另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功能大而全沒有問題,但是集中到一個應用里面就會存在后期維護擴展的難題。“我的建議是模塊化,通過平臺來完成數據的互通和業務的流轉,逐漸的一些通用功能還會在平臺上沉淀以微服務的方式呈現。”
關于MES實施的難度,業內人士將爭論的焦點聚焦在了定制化和標準化的矛盾上。
格創東智產品研發總監吳曉東表示,MES標準化產品比較難,一般都是定制化的交付項目。“我們做了一個項目,里面有MES系統,發現MES定制化程度最高。業務顧問和關鍵用戶梳理業務流程,都好幾個月,最后開發,發現還有沒考慮全的,還提了很多需求,導致定制開發進度一拖再拖。”吳曉東說,“后來有其他企業也要MES系統,經過我們的MES專家評估,新的工廠只能復用50%左右的功能,還得定制開發很多功能。”
吳曉東還告訴5G產業時代通訊社,標準的功能只能幫企業做到60分,在行業中有一定實力的企業,肯定有自己的“獨門秘籍”,讓他們做到80分的水平,標準的功能帶來的價值低,必然不能賣到高價錢,要想做大單,就需要深入到企業流程內部,深度定制化。
因為定制化屬性非常高,MES被認為是一個強交付的系統,非常在乎實施能力和對客戶業務流程的融合、消化等,但同時,高度定制化,不僅意味著成本高,后期的維護和優化也成為一個難題。
“我和一個企業老板交流過,他們自己找軟件公司定制化了一個MES系統,但是從功能上看已經集成了ERP的功能和MES的功能,后續還在不斷地擴大功能范圍,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被供應商卡脖子,費用越來越高,維護越來越困難。”上述業內人士也透露。
黃睿則指出,MES非常講究行業的深度沉淀,但是,作為投資者或者平臺化的產品,它更應該講究通用性,實現廣度覆蓋,因為產業鏈是不由你挑選的。“其實客戶部署了一套MES系統,希望在集團下面,可能有元器件、新材料等行業都可以部署,實現各種業態系統的復制。”
針對于此,也有業內人士提出,用低代碼平臺開發應用系統會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但吳曉東認為,低代碼目前技術還不成熟,還不能支撐定制化的交付,換句話說,能用低代碼做出來的功能,競爭力不是很強。
三、老玩家和新玩家的角力
正是因為落地實施的困難,當前,國內MES企業表現出來的競爭態勢,更多的是跑馬圈地、占山為王。
在5G產業時代前天推送的文章《國內MES格局:百家爭鳴 細分領域龍頭初現》中,5G產業時代數據中心(TD)梳理了當前國內MES企業的發展情況,得出的結論:國內MES企業市場集中度偏低,存在行業領先者,但沒有市場壟斷者。目前,新老玩家還處在同臺角力中,未來的行業格局存在很大的變數。
一方面,以寶信軟件、浙江中控、華天軟件、華磊迅拓等為代表的老牌玩家已經在各自的領域建立了較為明顯的競爭壁壘,在一些細分領域,其優勢明顯。而另一方面,在通用市場,還沒有一家企業能夠通吃。
而如何取得突破?關鍵點就在降低MES系統的開發難度和開發成本。
2020年4月,摩爾元數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2輪融資,作為MES領域的新玩家,摩爾元數深受資本青睞的背后,是其提出的“云化”概念,摩爾云基于自主研發的MC核心制造平臺(PaaS), 利用新的商業模式打造工業軟件的開源云生態。
摩爾元數董事長劉平表示,摩爾云的特點是具有全云化、全開源的共享應用模式,其目的是讓企業更快、更低成本、更小風險的實現MES及工業軟件智能制造轉型。
盡管沒有明說,但新玩家的野心顯然不小。
黃睿認為,MES不單純是一套管理軟件,因為它是24小時為制造流程服務的,所以它需要比信息軟件更高的穩定性,包括積累和迭代,所以并不是突然冒出的一家做云的企業就可以顛覆的。“其實我們還是挺自信的。因為MES軟件有MES軟件的特點,像西門子的軟件,已經迭代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它依然是業內比較向往的產品。”
當然,在跑馬圈地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已經有了試圖通過低價競爭來“出圈”的苗頭,據悉,低價競爭者主要目的就是盡一切手段做銷售額,而沒有考慮交付的能力。“比如一個100萬的MES項目,他們可能會包括設備等在內把它包裝成500萬的項目,用低價接了很多項目后,交付卻成為問題。”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
四、中國的機會
當下,各地的工廠的MES項目如雨后春筍般上線,這為國內MES的從業者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一些進行了多年技術儲備的廠商,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金字塔最高端的MES項目,依然被一些國際廠商所壟斷。
黃睿認為,轉機可能會出現在“中興/華為事件”之后,為了不讓制造業的核心系統被卡脖子而受制于人,國產自有知識產權的MES系統必將順勢而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技術、有能力的商廠,善于經營的團隊,最終在劇烈的競爭搏殺之下,國產MES系統將迎來輝煌。”
但這個過程可能有點漫長,TD創始人羅煥塔認為需要5—10年,在這之后,國產MES企業將迎來“黃金時代”。
黃睿指出,中國在很多方面之所以比不過美國,就是因為美國提前卡住了生態的要害和關鍵點,得生態者得天下。為此,華磊迅拓提出了“生態戰略”。
從競爭的維度來看,第一個維度是比拼功能,第二個維度是比拼平臺的架構和可開放性;第三個維度就是比拼生態。“其實高手過招都是在第三個維度,但當前,中國其實80%的廠商都還在比拼功能的階段,還是處在0-1的過程,而華磊的價值是面向未來。”黃睿說。
事實上,提到生態概念的不止華磊迅拓一家企業,為了實現生態上的賦能,一些MES企業已經向工業互聯網平臺轉型,比如寶信軟件,其自主研發的工業互聯網平臺xIn3Plat,依托于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裝備、集控、工業網絡安全、移動物聯、虛擬制造等七大核心技術,通過打造滿足智慧制造應用場景的iPlat和滿足智慧服務應用場景的ePlat兩大平臺,幫助企業實現能力服務化、業務數字化、企業平臺化、管理智能化的企業智數化時代“新四化”轉型。
可以看到的一個趨勢是:在工業互聯網熱潮下,MES企業正待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