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5-04-24 14:30 來源:工人日報
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是國資央企發揮功能使命,搶抓戰略機遇,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在新華書店(總店)舉行了以“AI賦能新型工業化:探索工業發展的未來路徑”為主題的小新書院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
人工智能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當前,人工智能已經從大語言模型發展到多模態大模型,并進一步向具身智能的方向演進,其革命性影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尚希表示,當下,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的邏輯。在工業化時代,所有權是排他性所有權,可以稱之為絕對所有權。“數據在使用中具有非競爭性、非排斥性,而且,數據的使用是越用越多的,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據,具有很強的滲透性,會滲透到傳統的生產要素中,也會滲透到各行各業。”他認為,應該充分認識數字化、數字革命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幾個行業,而是全方位的影響。
面對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影響,中國應如何應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認為應把握兩個重點。一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來看,算力是大國博弈的關鍵。“‘十五五’期間,我們要考慮如何把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算力布局結合起來。”在黃群慧看來,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第二個重點是“智能母工廠”。企業在國內保留智能母工廠,將先進制造、工藝、工序、人才培養、核心研發等重要的能力都放在智能母工廠,然后企業可以通過復制智能母工廠的形式走向世界各地。
2024年1月,國家數據局等部委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旨在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兼職教授張闖表示,過去20年我們只是剛剛拉開了信息社會的帷幕。信息社會的本質是產生了大量的數據,甚至把我們的世界重新用數據進行了刻畫,但真正的未來是基于數據的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的開發利用,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土壤。”張闖說。
中國移動集團首席專家孫滔表示,在未來的6G時代,智能體將成為關鍵應用,智能終端、無人機、智能車、協作機器人等都將成為具有自主能力的實體。“未來這種智能體的數量會非常多,甚至能超過人的數量。”孫滔說,未來的智能體世界將催生信息通信服務產生三大變化:一是服務對象的重新定義,不再是碳基的人,而是硅基的人工智能;二是新的交互范式,智能體之間的通信是主動發起的,不需要人來做通信的連接;三是智能體之間的溝通需要數據、算力來完成,這就需要信息和網絡的基礎設施繼續演進。
央企是國家工業化的重要力量,在人工智能時代,央企承擔著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實現人工智能應用的真正落地?
劉尚希指出,在經驗研究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大大提高了效率。過去新材料研發需在物理世界不斷試錯,費時費力,如今大模型可快速篩選幾十萬種原材料進行匹配,幾分鐘就能完成過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作。汽車設計也如此,傳統方式需在物理空間實驗后才能投產,現在借助虛擬制造,從設計到制造時間大幅縮短,成本顯著降低。
張闖認為,關鍵是找到核心的應用場景。“有一個提法叫原生人工智能,意思是人工智能的推理能力是隨時可以被調用的,比如生產流程的優化、生產節拍的順序問題,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優化技術,輔助解決人類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C919作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線客機,其制造涉及全球數百家供應商,從航電系統到發動機,從機身材料到零部件加工,每個環節都需要精密配合。人工智能在大飛機的生產過程和供應鏈管理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劉向東強調,現在人工智能最大的作用還是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和提升。“把傳統制造業生產制造能力、制造質量、整體控制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是目前人工智能真正能夠很快實現的。”
2024年,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新華網、云聽APP、喜馬拉雅APP、機械工業出版社共同推出了《國家工業密碼》——有聲故事網絡互動傳播活動,獲評中央網信辦“2024中國正能量十佳網絡精品”。同名圖書《國家工業密碼》由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編著,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