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5-04-15 15:55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近期,火熱的人形機器人賽道變得越發擁擠。據不完全統計,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美的、海爾等家電業領軍企業以及比亞迪、奇瑞等大型車企紛紛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宣布重要舉措或發布新產品。
多個行業巨頭的進入,意味著人形機器人領域這開始從技術探索邁入規模化布局階段。面對具有綜合優勢的巨頭們,初創企業該如何應對呢?
巨頭因何殺入
賽迪智庫產業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陳表示,大廠紛紛布局人形機器人領域,是技術迭代與產業變革的必然選擇。李陳認為,首先,人形機器人被視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成為企業響應國家戰略、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的關鍵賽道;其次,技術突破與成本下降的臨界點臨近。近年來,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AI算法、傳感器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英偉達的 Cosmos世界模型將物理世界的復雜性轉化為可計算的數字孿生,使機器人能夠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適應多樣化場景。人形機器人的“ChatGPT 時刻”已進入倒計時階段,這些技術突破使得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商用成為可能。
布局人形機器人等未來賽道,也是企業戰略轉型的關鍵。
“傳統業務增長放緩背景下,大廠亟須尋找新增長點。人形機器人作為‘AI + 硬件’的集大成者,可與企業現有業務深度融合。如,美的通過機器人提升家電制造柔性化水平,比亞迪將電池技術遷移至機器人續航系統,小米依托消費電子供應鏈降低硬件成本,京東、阿里則通過物流場景驗證機器人商業化能力。”李陳說。
大廠進入人形機器人賽道,也有著很多天然優勢。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創服中心事業部執行總裁魏明偉表示,巨頭們在資金與科技成果孵化方面有著顯著優勢,而且一些企業早就開始在機器人領域開始布局。例如, 2022 年,美的完成對庫卡的全面收購和私有化,獲得了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核心技術和市場份額,雖然人形機器人不完全屬于工業機器人,但人形機器人在概念、應用場景和技術特點等方面與工業機器人存在很大的聯系,遷移成本不高。
李陳也表示,全產業鏈整合能力、場景落地資源和資本規模。比亞迪在汽車電子、電池管理、電機控制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可以直接遷移至人形機器人,其自研的電池技術可將機器人續航提升至8小時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阿里達摩院的多模態大模型(如通義千問)為機器人提供決策支持,菜鳥網絡的物流場景則成為測試場。
初創企業該咋辦
近日,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嘯虎的一席話引起巨大波瀾:“具身智能現在特別火,同時我覺得商業路徑還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機器人。我經常開玩笑說,現在是個人形機器人就會翻跟頭,但商業化在哪里?”
顯然朱嘯虎是站在投資者角度來考慮行業問題,雖不夠全面,但不能否認其具有一定合理性。
目前人形機器人在商業化落地方面確實還沒有清晰路徑。即使落地,短期內也只能用于工業領域。
中泰證券分析師認為,機器人在C端應用最具想象力,但短期來看,工業制造場景下的任務相對聚焦,對泛化能力要求不高,該場景的機器人更快進入商業化階段。在工業制造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之后,海量機器人的具身數據疊加算力技術的進步,機器人能力將逐步解鎖,并向商用服務、家庭服務等更開放場景延伸,屆時市場有望達到萬億級。
李陳表示,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主要聚焦于汽車制造、3C電子及物流倉儲等場景,并且已經有了很好的案例。在汽車工廠,人形機器人通過柔性化協作完成底盤裝配、精密檢測等高復雜度任務,如,特斯拉Optimus和優必選Walker S系列已進入生產線實訓,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與安全性。3C電子領域主要進行電子產品物流分揀、搬運、質量檢測等工作。如,優必選Walker S1 在富士康工廠實現物體識別和自主搬運小型電子零部件,搬運效率較傳統AGV提升30%。
這些案例似乎表明,大廠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更有成功的可能,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怎么辦?
李陳表示,專注于人形機器人的初創企業需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要加大在具身智能算法、高精度傳感器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形成獨特的技術優勢和知識產權。例如,專注于開發更高效的運動控制算法,使機器人的動作更加精準、流暢,或者研發出更智能的感知系統,提升機器人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初創企業還需明確市場定位,專注于特定的細分市場或應用場景,開發出具有差異化的產品。比如,針對教育領域開發具有教育功能的人形機器人,或者為醫療康復場景定制專門的輔助機器人,滿足特定客戶群體的需求,避免與大廠直接競爭。
魏明偉認為,巨頭們的進入對行業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業鏈的完善程度,帶來更快的技術迭代速度,增加行業人才的流動性,對于整個行業的向上發展有比較強的增進效果。同時,對于創業公司來說,行業的透明度增加,對于技術的壁壘和人才的留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