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2-06-10 14:02 來源:南方都市報
高技術制造業突飛猛進 高端裝備業異軍突起
在回顧粵港澳大灣區近三年的經濟實力變化時,會發現一組有意思的數據:2019年,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還只有4%,到了2021年,已提升至11.1%。
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在這三年里從7.74%提升至16.17%(剔除未公布該項數據的城市);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也從5.3%提升至10.34%(剔除未公布該項數據的城市)。
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和“展示窗口”,粵港澳大灣區以實際行動,向著這一目標堅實邁進。
看成果
規上工業增加值
去年5座城市增長10%以上
南都記者根據珠三角九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對各市工業發展相關的指標和數據進行了梳理。
整體來看,2021年,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中,有5個城市的規上工業增加值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其中,肇慶同比增長18.4%排在首位,江門和惠州緊隨其后,分別增長14.7%和14.1%。中山增長12%排第四位,東莞優勢依然明顯,排第五,增幅為10.2%。
只有通過對比,才能說明進步。回顧2019年的數據可以看到,當年9個城市工業增加值增速最高的東莞,同比增長7.4%,隨后是佛山增長7%,第三名的肇慶為6.9%。其他城市都在5%以下,中山更是出現負增長,為-2%。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
去年兩個城市增速超30%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長情況也很能說明問題。2021年,大灣區內地城市皆公布了這一指標:9個城市中,有2個城市(江門和肇慶)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超過30%;有1個城市超過20%(廣州);有2個城市超過10%(惠州和中山);有3個城市超過5%(佛山、珠海和東莞);1個城市超過3%(深圳)。
而在三年多前的2019年,整體數據明顯沒有這么亮眼。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的城市只有3個,分別為廣州(21%)、東莞(20.6%)和江門(17.3%)。而肇慶與上一年持平,基本上沒有增長,中山更是同比下降了11%。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
去年7座城市增幅在5%以上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也是各市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2021年,肇慶、江門、惠州和中山的同比增幅均超過10%,最高達到22.3%。整體來看,增幅在5%以上的城市就有7個,占比達78%。
而在2019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在5%以上的城市只有3個,增速在10%以上的只有1個,為東莞(12.7%)。
中山則出現了負增長,廣州和惠州在當年未公布此數據。
先進裝備制造業增加值
5座城市同比增10%以上
近兩年來,先進裝備制造業在珠三角異軍突起,驅動產業結構由輕向重轉型。數據顯示,2021年,珠三角9市中,有5個城市(深圳未公布)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幅在10%以上,尤其是肇慶和惠州,更是高達23.7%和22.4%。
而在2019年,珠三角9個城市中,只有佛山先進裝備制造業增加值的增速超過了5%,為9.5%。排在前面的肇慶和中山分別為4.7%和1.6%。另外,廣州、深圳和惠州未公布該項數據。不過按照珠三角的產業發展布局來看,高端裝備制造帶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西岸。
大灣區工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數據的增長上,還有城市排名的變化:除了廣州、深圳這樣的核心城市和佛山、東莞這樣的傳統制造業大市,惠州、肇慶、中山、江門都表現出強勁的追趕之勢,后勁十足。
看投入
大灣區內地城市研發年支出已達3800億
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向創新要動能”,而要創新,就離不開投入。
那么,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動力源有多強勁呢?國際上,通常采用R&D(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為此,南都記者以廣東省科技經費投入公報(2019-2020年)及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公布的數據為準,梳理了大灣區內地城市的R&D經費情況。結果顯示,在2019年至2021年間,珠三角九市總體R&D經費年度規模攀上3000億大關,并向4000億目標邁進。具體來看,2019年達到3098.49億元(2018年為2704.7億元),2020年達3479.88億元,2021年則達到3800億元。
正是在這個階段,《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同時明確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隨后,人流、物流、資金流加速流動,匯入大灣區。R&D經費投入額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稱為R&D經費投入強度。相比于R&D經費規模,這一指標更能看出一個地方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實際上,R&D經費投入強度被認為是衡量各地區乃至各個國家長期升級發展的重要指標。
數據顯示,廣東R&D經費投入強度自2019年以來,一直保持了向上勢頭。2019年,全省R&D經費投入強度為2.88%,到了2021年已升至3.14%,高于全國平均值(2.44%)0.7個百分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
大灣區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
“只有大灣區的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產業發展瓶頸得到破解,才能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能力,才能構建高質量發展平臺牽引帶動周邊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表示,隨著近三年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可以肯定的是,大灣區具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
這一結論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論證。一是先進制造業得到快速發展。東岸的電子信息產業帶已經初具規模,具有了世界級影響力。西岸的高端裝備制造帶正在抓緊構建。近期公布的深合區方案,更是將發展高端制造業作為首要的產業方向,為珠西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政策加持。
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快速崛起,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正在涌現。大灣區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等產業扶持手段也在密集出臺。
三是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港澳專業服務業國際美譽度得到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升,澳門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地位夯實。區域生產性服務業正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正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八倍擴區,為大灣區現代服務業率先開放提供了廣闊空間。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選定了生物醫藥作為深港合作的重點領域。
四是海洋經濟快速崛起。大灣區成為向海圖強主陣地,海洋運輸業、海工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港澳傳統的海事服務業、海洋科技產業優勢明顯,深圳正在率先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三地正在協同打造海洋經濟科技平臺,共同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展望未來,王福強指出,整個大灣區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方面還應繼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重視科技的自立自強,重視內需市場以涵養產業,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以支撐產業發展,打好港澳牌以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做好制度型開放文章以引領產業發展。“大灣區作為外向型經濟的代表,要主動對標先進,適時調整內部規則,適應國際動態競爭,引領產業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