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1-04-09 09:08 來源:華夏時報 林堅 陳鋒
2021年4月1日,距離來自華為的精英們成立匯川技術,正好18年。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總結匯川技術的發展用了兩個字“神速”。
這“神速”的18年里,被譽為工控圈“小華為”的匯川技術擁有了許多標簽:國內最大的中低壓變頻器與伺服系統供應商,行業領先的電梯大配套供應商,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動力系統領導者。
“企業發展就跟氣球一樣。你必須使勁往里面吹氣,靠空氣熱力學的壓力把這個氣球脹大。”朱興明曾對媒體這么說過。但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業績對賭的壓力,外延并購的副作用陣痛,毒瘤般的商譽計提減值都讓人望而生畏。
尤其是近十年,在匯川技術毛利率呈現不斷降低趨勢的情況下,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還要打入細分市場腹地,做到協同增長需要時間和功夫。
眼下,匯川技術競爭優勢仍在持續積累中,完整的“護城河”并未建成。至此,一個聲音傳來,匯川技術的“氣球”會吹破嗎?
“華為系”的創業
真正讀懂一個企業很難,但厘清一個企業的發展歷程對于理解企業的戰略布局和長遠發展有著莫大幫助。
工控圈內,匯川技術號稱“小華為”,被追捧者視為A股最有華為基因的上市公司。所以想要理解匯川技術,要先從華為說起。
2001年,資本寒冬中的華為為了求生,將安圣電氣100%的股權出售給美國艾默生,隨著這一次“斷臂”,正式掀開了國內自動化公司草莽創業的浪潮,時任安圣電氣變頻器產品線總監的朱興明置身其中。
朱興明是華為工控創業大軍中舉足輕重的一位。在安圣電氣被轉讓后,他選擇離開,并自己創業。當時出走的核心人才后來在資本市場建立起了所謂的“華為系”,匯川技術也在其中。盡管朱興明不是創業最早的,可他卻走得最久,走在最前頭。
2003年,朱興明及一起從華為走出的精英們創辦了匯川技術。在匯川技術19位發起人中,有16位有華為的工作背景。他們中有從事研發的,有從事銷售業務的,也有從事供應鏈管理的。
創業不易,世人皆知。在低壓變頻器的突破給匯川技術帶來了第一桶金,21世紀初,外資壟斷了國內的自動化市場,匯川押寶矢量變頻,推出了NICE3000電梯一體化控制器,把設備現場安裝工期縮短了一半,精準解決了用戶的痛點。借助當時國內房地產“火山爆發式”的發展,匯川技術憑借配套設施電梯產業的崛起,賺了個盆滿缽滿。當下,中國每四臺電梯中就有一臺電梯是安裝了匯川的控制器。
一直到現在變頻器仍是匯川技術賴以生存的業務。2017年至2019年,公司低壓變頻器市占率從11.4%提升至14.9%,中高壓變頻器市占率從2.6%提升至10%,國內市場份額排名第三。
若說變頻器是“第一春”,那么匯川技術的“第二春”從進軍伺服系統開始。2008年,公司將伺服系統提升至核心戰略地位,并開始拓展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業務,2013年公司通過收購寧波伊士通加強電液伺服競爭力。以2018年為例,其伺服業務實現收入12億元,較上市時增長逾10倍。
但由于自動化行業存在大而散的行業特征,單一產品不足以支撐一個企業永遠的成長。
由于工控產品的下游幾乎涉及到所有工業生產,因此工控企業擁有橫縱擴張的能力和動力,匯川技術進軍伺服系統就是建立在這種邏輯上。
投資步伐逐漸擴大的匯川技術正在吹更大的“氣球”。2014年,匯川技術通過生產機器人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的方式進入機器人領域,布局的核心部件包括控制器、機器視覺,機械傳動部件、高精度滾珠絲杠;2015年10月,匯川技術收購江蘇經緯51%股權,進軍軌道交通市場,蘇州經緯技術來源于捷克的斯柯達電氣(SKODA)。
除工業機器人和軌道交通牽引系統,新能源是匯川技術很早就篤定的賽道,是該公司“雙王戰略”——“新能源汽車之王”和“智能制造之王”的重要血肉。
匯川技術2008年開始進軍新能源車電控領域,隨著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的爆發,迅速斥巨資進入新能源乘用車領域,形成“電機+電控+變速箱”的動力總成系統能力,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機控制器最大份額的供應商。近日,匯川技術正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內部重組的事項。
2010年在創業板上市,公司專注于工業自動化控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定位服務于中高端設備制造商。通過國產替代及品類擴張,匯川技術實現了過去18年的高速成長,形成通用自動化、電梯、新能源汽車、工業自動化、軌道交通等五大板塊業務。
18年,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這個時長不算短,但若以人類的年紀換算,18歲的匯川技術正值花季。據2020年度業績快報,公司去年營業總收入115.09億元,同比增加55.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0.85億元,同比增加118.98%;基本每股收益1.19元,同比增加105.17%。
但是面對業績對賭的壓力,外延并購副作用帶來的陣痛,延續上述輝煌的想象空間有限,以2020年爆發式增長的業績為例,匯川技術在去年營收增長56%,凈利潤翻倍,這是由多個因素共同造就,譬如工業復蘇周期,百思特的并表,疫情的紅利等。
從120億到1500億市值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創造客戶,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企業有且僅有兩個基本職能:一是營銷,二是創新”。
創新是匯川技術的靈魂,多年矢志不渝的高研發支撐著匯川技術走到今天。近五年,公司的研發費用率每年都維持在9%以上,但或許也是由于這種研發投入,匯川技術自由現金流并未隨業績同頻共振,而是呈現出一定波動性。
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保住人才不流失,朱興明把匯川技術打造成了一個“財富分享的公司”,也就是利益共同體。匯川技術上市以來,通過多輪股權激勵綁定核心管理與技術人員,其中第三、第四期股權激勵依舊處于實施狀態,第五期股權激勵也剛開始。
關于營銷,朱興明曾說過,“一個創業型的公司對外的張力一定是來自于營銷,來自于市場,如果一個公司缺乏營銷,缺乏獨立的營銷能力,這個公司是長不大的,就是我們平常講“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很多人認為這個車頭應該是老板,其實不是,從一個公司的架構來講,這個車頭一定是個組織,這個組織就是營銷,只有一流的市場才能造就一流的增長。
在他看來,未來才是趨勢,未來才是大市場,未來才是中國制造需要的東西,而營銷是一個企業增長的源泉。朱興明曾透露,從他創業到現在,一直有個習慣,就是每個月都要接觸大量的客戶,每個月必須要跟八個以上客戶的董事長見面。
基于營銷與創新的兩板斧,近十年,匯川技術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26%,利潤復合增長率20%(僅剔除百思特的并表影響)。
這一種業績的表現傳遞到了二級市場,匯川技術作為一個大牛股,上市那一年,匯川技術的營業收入僅6.7億元,利潤也僅有2.2億元,市值僅約120億元。如今,匯川技術市值達到1569億元,市值增長了十倍之多。
匯川技術的股東數從2015年以來,長期維持在兩萬到四萬之間,企業最新股東數為37800位。匯川技術4月2日股價為91.26元/股,有分析人士說,對于投資者而言,當前股價較高,缺乏安全邊際。
眼下,匯川技術競爭優勢仍在持續積累中,完整的“護城河”并未建成。對于匯川技術來說,公司若要持續地保持優秀,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發和資本投入。
以核心部件見長的匯川技術,面對行業周期存在不確定性,經歷了18歲成人禮后,企業發展的“氣球”能吹多大?這是一個考驗耐心與技巧的故事,需要時間才能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