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0-09-08 14:40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7年以來,新工科建設的“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相繼出現,吹響了我國新時代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號角。
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為我國工程科技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新工科”建設引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邁入新階段,是我國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新工科建設的最大核心問題在于創新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對“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向新時代,積極研究和拓展“新工科”的新內涵,全力打造“新工科”人才培養升級版,對于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這一過程中,以對接新興產業和培養新型人才為驅動力,打破專業壁壘,創新開展招生、培養和就業全過程聯動培養,推行“協同反饋式”動態調整機制,構建“寬厚重強”的“新工科”協同反饋式人才培養體系,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作為“新工科”建設的重要內涵之一,新工科專業應主動布局和建設服務國家未來戰略必爭領域的緊缺專業,實行多學科融合交叉,培養新興產業急需的復合型工科專業人才。
因此,在理念上,協同反饋式的人才培養體系應避免學科專業的過度細化和分割,打破專業壁壘,改變單一學科辦專業的模式。同時建設一種跨學科融合、多學院建設、多平臺共享的新型工科專業建設模式,并以此帶動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事實上,對接創新鏈—產業鏈—學科鏈,跨學科、跨學院、跨專業布局建設專業集群,打破學科專業藩籬,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不同學科專業特色,這對于進一步提高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能力,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實踐中,培養具有新興產業創新創業能力的新興工科專業人才的核心,是全面推進“寬厚重強”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從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強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出發,全面實施大類招生、低年級寬口徑培養、高年級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教學改革,實現人才培養新體系轉型。
在這方面,學校可以通過推進學科大類或跨學科大類招生和培養,促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相互融合,依據專業分流設計,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同時,為了更進一步體現“寬厚重強”的理念,可以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培育建設“線上+線下”金課、構建“平臺+模塊”等方式,打破傳統單一、割裂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在更高的程度上得到統一。
在新工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過程中,“協同反饋式”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調整機制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抓手。通過研究產業的發展特征及其運行規律,分析產業發展、產業生產方式變革、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主動布局新興工科專業及專業集群,構建“協同反饋式”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調整機制。
需要注意的是,在“協同反饋式”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調整機制中,要按照學生培養目標達成的周期脈絡,以“目標引領—系統實踐—多維評價—協同改進”為路徑,在價值觀塑造、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管理與服務育人等層面,全程協同反饋學生能力目標達成,為動態調整、持續改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效落實課程鏈對接產業鏈提供重要依據。
“新工科”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高校推進自身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支持,形成協同育人效應。現階段,線上教學已成為后疫情時代常態化的教學模式,信息化、數字化將成為新時代新工科教育的必然趨勢。后疫情時代高校教學模式變革和創新的方式,將為新工科專業教學內容和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多樣化的思路和方法。
面對新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培養滿足產業需求、面向未來發展的新工科專業人才,如何解決專業與產業相脫節的問題,如何推進新工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從而構建“寬厚重強”的新工科協同反饋式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個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問題,需要引起行業、學界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作者系上海電力大學副校長,本文系上海市級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面向國家能源電力和臨港新片區戰略需求的新工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機制探索與實踐”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