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1-01-14 15:41 來源:時代周報 陳澤秀
佛山、東莞一直是有力競爭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背景下,佛山與廣州這兩座萬億級城市被明確組成CP,成為大灣區三大極點中的廣佛極點;東莞則被納入“深圳大都市圈”范疇,前景不可限量。
在未來,誰能坐穩廣東“第三城”?有人支持佛山,有人力挺東莞。
佛山GDP長期排在廣深之后,20年來地位穩固。2005年,經濟突飛猛進的東莞與佛山的GDP差距縮小至200億元內,一度走近“第三城”。
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迫使東莞進入長達10年的經濟轉型陣痛期,與佛山拉開千億元距離。2019年,佛山GDP達到10751.02億元,成為繼廣州和深圳外的廣東第三座萬億城市。同年,東莞GDP9482.5億元,離破萬億還差逾500億元。
疫情影響之下,2020年,誰能坐穩“第三城”再生懸念:前三季度,佛山GDP為7483.98億元,同比下降2.3%;東莞則為6892.52億元,同比增長0.2%。一個增速未能轉正,會否跌出萬億之城?一個由負轉正,會否擠進萬億之城?
佛山率先宣布保住“萬億元俱樂部”成員資格:2021年元旦獻詞里,佛山市市長朱偉提到,“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東莞仍未公開2020年經濟數據,GDP能否破萬億還待揭曉。
“從經濟總量、綜合實力看,廣東‘第三城’應該是佛山。但從產業結構、發展后勁看,再過五六年,我覺得東莞會超過佛山。”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做出上述判斷。
拉鋸20年
佛山與東莞,這對“姐妹花”有相似之處:均為地級市,一個位于珠江西岸,有長約200公里的邊界與廣州接壤;一個地處珠江東岸,西北接廣州、南接深圳,可謂“左右逢源”。都是制造業大市,一個號稱“有家就有佛山制造”;一個被譽為“世界工廠”,一度戲稱“東莞塞車,全球缺貨”。
同樣以制造業聞名的兩座城市,在經濟結構上卻有明顯差異。佛山以內源性經濟為主,本土企業居多,包括家電、金屬制品、家具等領域企業。東莞以“三來一補”起步,承接中國香港乃至亞太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發展外向型經濟,易受國際市場影響。
就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看,廣東省內,佛山一直處于“探花”位置。
2001年,佛山躋身千億元城市行列,達到1078.52億元,次于廣州、深圳,位居廣東第三位,是全省唯一GDP超千億元的地級市。這一年,東莞GDP僅為578.44億元,僅是佛山的一半多。
邁入千億元門檻的第二年,即2002年12月8日,佛山調整行政區劃,順德、三水、高明、南海四個縣級市撤市設區,佛山市城區和石灣區被撤銷合并為佛山市禪城區。整合后的“大佛山”由原來的四市兩區變成五區,總面積3797.72平方公里,目標是“建設廣東第三大城市”。
東莞始終在追趕,5年內實現經濟總量與佛山比肩。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2000―2005年六年間,東莞GDP增長速度曾4次超過佛山。其中,2004年東莞GDP突破千億元,比佛山晚了三年;僅一年后,也就是2005年,東莞邁入2000億元大關,達到2182.44億元,與佛山(2015年GDP為2379.80億元)的差距逐步縮小。
然而,經濟以外向型為主導的東莞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GDP增速從上一年的14%驟降至5.3%,外界對“東莞模式”產生質疑。反觀彼時的佛山,2009年仍然實現13.5%的經濟增長,此后幾年的經濟增速相對平穩,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
“世界工廠”唯有沉住氣。2008年,東莞提出“四個忍得住”,即忍得住暫時的陣痛,忍得住暫時速度的放緩,忍得住暫時收入的減少,忍得住社會的非議,以推動產業轉型。
此后10年,東莞承接了深圳大量外溢的高科技產業。2018年、2019年,東莞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出現成效,經濟增速均以7.4%超過佛山(2018年為6.3%,2019年為6.9%),重新沖擊廣東“第三城”。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兩個城市的競爭就像長跑。某一個時期,一個城市領先,另一個城市緊跟。過了一段時間,內外部條件發生變化,位次可能發生變化。領跑者不可能永遠領跑。”
將時間線拉長,從2001―2019年,20年斗轉星移,佛山GDP總量增長近10倍,從千億級一路邁過萬億級大關,成為廣東第三個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東莞GDP總量增長更快,超過16倍,從578.44億元壯大至2019年的9482.5億元。
但兩座城市的GDP在近10年保持千億差距。直至2020年前三季度,差距縮小至593億元。備受關注的是,前三季度,佛山與東莞以一負一正的增長速度,讓外界產生了“東莞準備趕超佛山”的預判。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時代周報記者說,近幾年東莞發展勢頭比佛山好,只是佛山GDP總量高出東莞多年,東莞一時半會追不上。
東莞夠“新”
東莞一直在追。
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后,東莞通過經濟結構轉型,實施“機器換人”,推動制造業邁向高端化,轉型為以生產高技術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為重點的智能制造基地,以此形成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支柱,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民營經濟優勢凸顯的現代化工業結構。
智能手機產業就是東莞轉型升級后最具代表性的產業,華為、OPPO、vivo等知名手機品牌均產自東莞。
“世界工廠”不想只做工廠。2018年,東莞獲批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提出向創新型一線城市挺進,加速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等。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動工建設、中子科學城規劃發展等,進一步推動東莞創新動力高質量發展。
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程麗莎就在東莞開展為期兩年的交流培訓。在此之前,她曾在宜賓、重慶、東莞之間選擇聯合培養地點,經過一番思考,她還是選擇來到東莞。“東莞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和幾十所與國內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提供了非常棒的科創平臺。”
和程麗莎有著同樣選擇的科研人才不少。截至2020年12月,散裂中子源已有超過300名高端科研人才常駐東莞工作,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集聚雙聘和全職人員超過700人。另外,東莞與國內著名高校院所共建33家新型研發機構,集聚來自海內外各類科技人員4700名,引進孵化1273家企業,其中上市公司1家,高企111家。
高企和科研人才為東莞創新提供了智力支撐。
2020年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19年東莞新增省、市院士專家工作站1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6217家、1957家,均居全省地級市第一。相比之下,2019年佛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為4834家,為東莞的77%。
“產業新、企業新。”彭澎認為,東莞存在諸多優勢,高新技術企業比佛山多,企業“新”; 電子信息產業在省內僅次于深圳,產業“新”,與國際新興產業接軌,受深圳輻射大,能形成上下游產業鏈。
胡剛分析認為,東莞經歷過轉型升級的陣痛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已經出現成效,現在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東莞‘十四五’規劃建議多處提及高端信息產業。總體來說,東莞的發展潛力比較大,發展后勁比較大。”
不斷壯大的科研人才隊伍正在充實東莞的發展后勁。數據顯示,東莞擁有雙聘院士10名,省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16名,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98名,設立32家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吸引各類科研人才約5700人,引進省市創新科研團隊28個,高層次人才有效集聚。
佛山夠穩
佛山實力仍不容小覷。
在萬億級城市中,佛山是罕有的以制造業為主、工業占比近六成的城市,工業體系健全。多年來,佛山形成以家電、家具、陶瓷等行業為主的制造業格局。2018年,佛山三次產業結構為1.5∶56.5∶42.0,工業制造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包括裝備制造、家用電器、陶瓷建材、金屬制品等工業經濟實力突出。
然而,佛山面臨制造業大而不強,面對轉型升級的壓力,亟須科教和創新資源的支持。佛山市政府網站的數據顯示,2020年1―8月優勢傳統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4.2%,家具制造業更是同比下降19.3%。
“佛山以內源性經濟為主,受影響相對較輕,反倒促使其轉型步伐偏慢。”牛鳳瑞分析,如今這種效應逐漸顯露。她認為,產業轉型每時每刻都存在,具體反映到不同區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有些城市在一定時期內轉型壓力比較大,經歷過陣痛期,會迎來更快增長。有些城市沒有這個壓力,轉型就會比較慢。”
每個城市必然會經歷產業轉型,路徑有所不同。同為制造業城市,佛山與東莞的路徑有所類似。
近年,佛山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變革契機,全力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6”政策,推進六大工程,加快形成“2+2+4”產業發展新格局,即裝備制造、泛家居兩個規模超萬億元產業集群,汽車及新能源、軍民融合及電子信息兩個規模沖5000億元的產業集群,智能制造裝備及機器人、新材料、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4個規模沖3000億元產業集群。
佛山市市長朱偉在今年元旦獻詞中提到,新登記市場主體18.3萬戶,引進大院大所共建創新平臺總數達1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884家。“將加快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高標準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佛山此前曾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形成兩個超萬億元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到2025年要培育形成兩個超5000億元、四個超3000億元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要實現目標,佛山還有不少挑戰。彭澎建議,佛山要加快產業升級,讓傳統產業與工業4.0連接,有選擇地突破新興產業。
就目前來看,即便是佛山與東莞在萬億俱樂部相遇,兩城還將在制造業創新升級的戰場上再見。誰是廣東“第三城”,這將是一場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