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1-04-07 16:10 《中華工控網》原創
近日,被譽為“中國知識產權第一案”在杭州塵埃落定。世界低壓電氣巨頭法國施耐德與中國民營企業正泰集團的專利侵權糾紛案在杭州達成和解。施耐德向正泰支付補償金1.5750億元。正泰在此次案件中的成功表現,不僅體現了中國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同時也標志著中國企業已開始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來進行自我保護。
一直以來,重視并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知識產權是國外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優勢。這種現狀將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得到改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學會了用法律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表示,“正泰與施耐德案備受海內外關注的重要原因,不是因為標的高,而是因為它所傳達出來的,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民營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態度。”
專利指標納入“十二五”規劃綱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主要目標部分,首次寫入了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的指標,這對于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深遠。
《綱要》首次對專利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標志著發明專利擁有量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味著我國要進一步提升專利的研發、申請、授權質量和數量,特別是提升發明專利的質量和數量。
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城市化深入發展時期,以往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十二五”時期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大力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這是世界科技發展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預計“十二五”末期,發明專利申請年受理量將達到75萬件左右,大概是“十一五”末年受理量的兩倍。
加大創新投入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專利,三流企業做產品。”“誰有行業標準最強的話語權,誰的利益就最豐厚”。因為知識產權作為一種壟斷制度,發展至今,作用已不僅是被動防止別人盜用自己的技術,而是主動禁止別人涉足自己的領域。
對眾多跨國企業利用已有的知識產權制定行業標準,然后坐收漁利,我們在無奈之余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奮起直追,正在努力將“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創新提供了更大的助力。
據了解,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以提高技術水平含金量,搶占新興戰略性產業制高點。同時,國家將加大對專利技術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并把促進專利運用與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結合起來,為推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與保障。
2008年,智光電氣被北京先行新機電以侵犯其發明專利為由,作為被告起訴至法院,涉案專利產品為高壓變頻調速系統。經過兩級法院審理,最終判決公司勝訴,駁回北京先行新機電所有訴訟請求。通過該案的應訴,也使得智光電氣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解更加深入和意識的增強。
自動化業當打造專利保護的高地
隨著經濟貿易全球化的加快,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在過去的20年內,假冒偽劣產品的規模總量增長了100倍,每年約有6000億美元的電器類假冒偽劣產品在全球流通,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在發達國家看來,技術轉移的核心問題是知識產權保護。伊頓電氣集團亞太區副總裁付睿柯表示,“一個產品代表著商譽、技術、品質和安全性。而貪婪卻容易讓人背離道德操守,對侵權行為我們一直采取的態度是‘零容忍’,并施以多種措施全面保護產品的知識產權。”
全國政協委員、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志列認為,利用檢察院對侵犯自主知識產權下重手是國家管理體系的特色。“這種威懾力和震懾力有利于幫助中國企業在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自由品牌方面迅速強大起來,促使更多中國企業成功走向全球。”
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公民”。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打造專屬于自己的專利產品,同時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產品不被侵權。同時,行業內部應規范競爭秩序,企業之間以核心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客制化的服務來進行正當競爭。(文/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