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0-06-30 08:13 來源:中國水運報 洪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治理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為各產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創造了特殊契機。疫情期間,以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為核心的智慧物流紛紛涌現新氣象,精準投遞、無人運輸、無接觸配送等新場景全面爆發應用,打開了物流業新的發展空間,為“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了積極條件。
優勢——市場需求疊加政策利好
“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對末端以及倉儲環節等人員密集場景的影響較大,智能化、無人化的發展趨勢在疫情中開啟加速模式。”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王志彬告訴記者。
“在物流倉儲環節,由于復工復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制造、物流企業都在加速倉庫內部物流環節‘機器換人’的步調,讓機器人來履行搬運、分揀、揀選職能,并且通過與其它智能裝備的團隊式協作,從而實現無人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生產運輸。比如快倉智能、極智嘉生產的倉儲機器人,都在向實現‘四面墻內’的智能駕駛這個目標發展。”王志彬說。
“在快遞物流末端的收派環節,‘無接觸式服務’大行其道,為智能快遞柜、智能驛站、無人配送小車等硬件設備智能化按下‘加速鍵’。相較于往常‘到門’才被視為完成配送服務,疫情中快件‘入柜、入站、入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視為完成配送服務。”王志彬介紹。
龐大的市場需求在吸引眾多相關企業積極投身其中的同時,我國相關政府部門也針對物流產業推出了一系列標準和產融結合的扶持法規,力求在政策環境上給予最大的支持,智慧物流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推動下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期。
自2015年以來,我國各級政府機構已經紛紛出臺鼓勵物流行業向智能化、智慧化發展的政策,并積極鼓勵企業進行物流模式的創新。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更是明確提到: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工廠、智慧物流等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大力發展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智慧物流,提升流通供應鏈智能化水平。
近日,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實施意見的通知》中提出:推進新興技術和智能化設備應用,提高倉儲、運輸、分撥配送等物流環節的自動化、智慧化水平。
對此,王志彬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經濟失速風險。面對此形勢,我國政府不斷釋放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尤其強調‘新基建’,以對沖經濟減速的信號。我國物流行業以及物流裝備產業可在5G、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抓住‘新基建’機遇,加快技術的升級和產業的發展。”
日前工信部披露,未來8年國內5G投資總額將達1.5萬億元,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計劃在2020年建設55萬個5G基站。科技部也正式發函批復支持重慶、成都、西安、濟南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王志彬認為,當前物流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應該充分抓住本次“新基建”浪潮帶來的技術紅利,依托5G技術賦能,來提高AIoT、區塊鏈、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智能物流技術與產品服務的結合程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分析認為,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國內必定會涌現出一大批敢于實踐的企業和更多新商業模式,從而推動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物流市場。
痛點——發展癥結亟待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物流業正在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在經歷了整合階段、優化階段、協同階段后,智慧化已成大勢所趨。
業界專家普遍認為,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慧物流起步晚、基礎薄弱,相應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智能化規劃建設不足,物流環節間的智能匹配、智能調度、自動化運作難以實現。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指出,智慧物流已經成為物流業發展的社會共識,行業協會、很多地方政府、物流企業等紛紛參與推動智慧物流發展,這對于加速物流產業發展、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加速智慧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分享經濟和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發展的浪潮中,從物流業大發展和經濟社會戰略發展的大視野下考量智慧物流發展,還存在一定問題。
解筱文分析說,當前智慧物流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智慧物流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運輸向現代物流轉型發展不到位、物流信息平臺構建應用不足、物流企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對社會資源的利用重視不夠。
以運輸業為例,作為物流服務中核心組成部分的交通運輸,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配套還不夠完善,多式聯運比例不高。
此外,很多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企業由運輸服務向物流服務轉型發展,但觀念更新不夠,行動較為緩慢,未能突破傳統經營觀念,將業務范圍向運輸前后兩端延伸,物流轉型發展還不到位。
傳化智聯董事長徐冠巨在今年兩會期間就建議把公路港等智能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平臺納入新基建重點領域。他提出,制定公路港等智能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平臺的建設標準,加快推進物流基礎設施升級發展。
網絡貨運專家張浩認為,信息化時代各要素之間是分割的,數字化時代需要實現全要素的打通與鏈接。大型制造業企業內部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單項信息化應用的水平基本可以適應現有單項業務或管理。在供應鏈數字化過程中,這些單項應用平臺,或需要壯士斷腕,或需要技術創新,否則就會形成多平臺孤島,何談供應鏈協同。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我國智慧物流在其發展和應用中還面臨種種問題,但這并不妨礙它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如何推動物聯網技術在物流中更好地應用,是下一步智能物流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智慧物流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已然加快。”業界專家對此預測。
路徑——多管齊下破解難題
如何解決發展困境?什么時候能見成效,以及能否在未來物流巨大的增長空間持續增長?恐怕是業界當下最為關注的話題。
“得益于電子商務崛起、商業模式與科技創新,我國快遞業在近十幾年來取得了質的飛躍,從游走于政策邊緣的灰色產業發展成為世界業務量、時效性以及成本控制均超過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產業。”王志彬說。
但是物流不僅僅是電商物流,我們也應該看到跨境貨代、空運、水運、物流供應鏈等眾多物流領域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差距。對于如何破解當前智慧物流發展面對的難題,解筱文給出五大戰略路徑:
——加強智慧物流發展的頂層設計。超前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多部委、多行業、龍頭企業參與的國家層面智慧物流管理運作機構,統籌各種資源,加強政策引導和行業指導,確保智慧物流建設順暢啟動,助推現代物流業向自動化、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跟蹤與智能控制等方向發展。
——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加強鐵路與公路、水運、航空等運輸方式的競爭與合作,通過發揮多式聯運組合效率,發揮不同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推動交通運輸行業轉型升級,奠定我國智慧物流發展的堅實基礎。
——構建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立并完善物流信息化標準,以全國、全行業一盤棋思想,創設以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公益和市場手段并舉的模式,構建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平臺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實現各個供應鏈上達到多環節溝通。
——建立智慧物流產業集群。積極引導,聯袂合作,著力打造全國示范性智慧物流企業,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行業、區域間的競爭能力,形成智慧物流產業集群,不斷提升我國物流業的國內市場主導作用和國際競爭地位。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智慧物流建設。國家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以及交通運輸的傳統骨干企業、現代物流企業、生產制造企業等,在積極發展現代物流中,通過分工合作,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真正的優勢,揚長避短,參與分享經濟發展,在更加開放的社會舞臺贏得發展先機。
依托人工智能、物聯網、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物流正在加速轉型升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