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0-06-22 17:02 來源:機經網
美國對華為的封鎖事件,在這大半年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刷屏國內網絡。芯片制造技術的落后,國外對我國進行卡脖子,對該行業是致命威脅。那么在儀器儀表及其相關方面,急需攻克的“卡脖子”技術有哪些?
1、觸覺傳感器
精確、穩定的嚴苛要求,攔住了我國大部分企業向觸覺傳感器邁進的步伐,目前國內傳感器企業大多從事氣體、溫度等類型傳感器的生產。在一個有著100多家企業的行業中,幾乎沒有傳感器制造商進行觸覺傳感器的生產。日本陣列式傳感器能在10厘米×10厘米大小的基質中分布100個敏感元件,售價10萬元,而國內產品多為一點式,一般100元一個。
可見,對賣方而言,工藝門檻太高;對買方而言,國產貨沒有障。“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的局面,形成了依賴進口、內生乏力的惡性循環。
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但高端機器人仍然依賴于進口,除了核心算法的差距,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觸覺傳感器也是制約因素。
除了生產工藝,材料純度也是從實驗室到工業生產的“扼咽之處”。日漸復雜的技術也讓國產產品落得越來越遠。
2、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是個傳感器,自帶光源,主動發出激光,感知周圍環境,像蝙蝠通過超聲波定位一樣。它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必備組件,決定著自動駕駛行業的進化水平。
在儀商網的相關新聞報道當中,多是國外某某公司加大激光雷達的研發力度或與某大牌汽車企業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在該領域,國貨幾乎沒有話語權。目前能上路的自動駕駛汽車中,凡涉及激光雷達者,使用的幾乎都是美國Velodyne的產品,其激光雷達產品是行業標配,占八成以上市場份額。
3、醫學影像設備元器件
目前國產醫學影像設備的大部分元器件依賴進口,至少要花10年、20年才能達到別人的現有水平。在傳統醫學成像(CT、磁共振等)上,中國最早的專利比美國平均晚20年。在專利數量上,美國是我國的10倍。這意味著整個產業已經完全掌握在國外企業的手里了,所有的知識產權,所有的原創成果,所有的科研積累都在國外,中國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4、掃描電鏡
掃描電子顯微鏡,一種高端的電子光學儀器,它被廣泛地應用于材料、生物、醫學、冶金、化學和半導體等各個研究領域和工業部門,被稱為“微觀相機”。
目前我國科研與工業部門所用的掃描電鏡嚴重依賴進口,每年我國花費超過1億美元采購的幾百臺掃描電鏡中,主要產自美、日、德和捷克等國。國產掃描電鏡只占約5%—10%。
5、透射式電鏡
冷凍電鏡可以拍攝微觀結構高清3d“彩照”,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利器,透射式電鏡的生產能力是冷凍電鏡制造能力的基礎之一。目前世界上生產透射電鏡的廠商只有3家,分別是日本電子、日立、FEI,國內沒有一家企業生產透射式電鏡。
匹配冷凍電鏡使用的工具都需要原裝,零件壞了找不到人修理,只能等待零件郵寄到貨后進行更換。對于中國的冷凍電鏡使用者們來說,這樣的體驗可能還要持續不短的時間。
6、水下連接器
除了船舶、遙感衛星,海底觀測網已成為第三種海洋觀測平臺——通過它,人類可以深入到水下觀測和認識海洋。如果將各類纜系觀測平臺比作胳膊、腿,水下連接器就好比關節,對海底觀測網系統的建設、運行和維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水下連接器市場基本被外國壟斷。一旦該連接器成為禁運品,整個海底觀測網的建設和運行將被迫中斷。
我國雖然已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也是現實。“科學技術要支撐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就要直面這些挑戰,解決這些問題。”遇到躲不開的問題,硬啃也要上!期盼著不遠的將來,我們能盡數解決高端制造等關鍵領域“卡脖子”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