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9-11-27 09:57 來源:《中國經營報》
70年風雨激蕩,商海變幻中,有人一無所獲,最終折戟沉沙,有人功成名就,碩果累累。南存輝出身草根,他與他帶領的正泰集團,緊跟時代步伐,在商海中縱橫捭闔,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從初創時的8名員工、5萬元啟動資金、年產值1萬元,到目前的3萬多名員工、年營業收入超過700億元,從當初的一個家庭作坊發展成為中國工業電器與新能源領軍企業之一,南存輝與正泰正不斷書寫著中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傳奇。
初生:開啟“求精”時代
1984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第6年,也是實施“經濟特區”政策的第4年。對于中國的民營經濟來說,這一年也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雖然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點,但由于中國在此之前長期施行計劃經濟,固有的思想觀念并沒有轉變過來。當“經濟特區”這一新名詞出現之時,一些人持質疑態度。
面對種種雜音,年已八十的鄧小平于1984年首次到南方視察,開始撥開計劃經濟的迷霧。同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向市場”轉變。1984年,對于修鞋匠出身的南存輝來說,也是命運轉折的一年。這一年,正泰集團前身樂清縣求精開關廠創立。同年,柳傳志、張瑞敏、王石等人,開始揚起創業的鞭子,中國民營經濟的大幕就此拉開。
求精開關廠看似乘上了政策的春風,但未曾預料其創立初始的艱難。
1982年初, 一批走在市場經濟“風口浪尖”的人落得一個“投機倒把”的罪名。在個私經濟發源地溫州,“柳市八大王”即五金大王胡金林、礦燈大王程步青、螺絲大王劉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舊貨大王王邁仟、目錄大王葉建華、線圈大王鄭祥青和電器大王鄭元忠等八人被列為重要打擊對象。
“八大王事件”攪得溫州城噤若寒蟬,個體戶與私營老板人人提心吊膽。在此后的兩年多時間里,“八大王事件”一直猶如一片烏云籠罩在溫州甚至浙江上空。1984年前后,“八大王”相繼得到平反。后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定,國家在1997年取消“投機倒把罪”,這給企業家們吃下了“定心丸”。
公開數據顯示,1980年,整個溫州的工業增速為31.5%,到了1982年,銳減為-17%,之后兩年更是大幅下滑。
求精開關廠建立初始,除了5萬元的創業資本和8名員工,幾乎一無所有,沒有過硬的技術、沒有專業的人才、沒有相關的設備。
創建之初的求精開關廠與其他企業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尤其當時所處的柳市低壓電器市場競爭無序混亂,使得新生的求精開關廠舉步維艱。
南存輝回憶道,當時,國內低壓電器缺乏技術標準、專業工藝,市場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柳市電器一度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限制了產業的健康發展,一些地方甚至打出了“本店沒有溫州貨”“柳市電器推銷員免進”的告示。
不過,南存輝不信邪,質量興企的決心暗暗打定。他“四顧茅廬”,用誠心打動了在上海的3位退休工程師:王中江、宋佩良、蔣基興。
蔣基興的夫人后來說:“我那時候也見過小南(南存輝),他堅持說需要阿公去幫助他。我那時候是不太愿意他去的。但是接觸下來,我們主要是看到小南這個人人品好,同時也是發自內心地想做一番事業,所以最后我也同意了。”
在三位老師傅的指導下,求精開關廠嚴把質量關,1986年底在行業內率先建起了熱繼電實驗室;1988年在樂清首批領取了由國家機電部頒發的生產許可證。
在假冒偽劣產品盛行的年代,卻斥“巨資”建一個當時前景并不明朗的實驗室,對于這種做法,多數人心存疑慮,認為南存輝“瘋”了。
但是,堅持 “求精求真”的南存輝讓許多以前持質疑態度的人們,看到了他多年堅持的效果。1990年,國家采取“打擊、堵截、疏導、扶持”政策,對溫州低壓電器進行清理整治,而求精開關廠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合法經營,成為各級政府扶持的對象。也正因秉承質量至上的理念,產品受到用戶青睞,南存輝的事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企業影響力也開始跳出溫州,向外輻射。
成長:從求精到正泰
20世紀90年代初,曾經幾乎一無所有的小廠,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總資產200多萬元、年產值1000多萬元、頗具規模的企業,并成為柳市低壓電器行業的龍頭企業。1991年,南存輝從“求精”分家出來,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了中美合資溫州正泰電器有限公司。此后,正泰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以品牌為中心,先后將30多家企業“收編”進來,成為正泰的成員企業。
1994年2月,以首批30多家成員企業為聯合體的溫州正泰集團宣告成立,1995年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更名為無區域集團。自此,正泰步入集團化經營時代。
90年代,“中國電器之都”樂清柳市涌動著一股“集團熱”。據《樂清市民營企業志》記載,1994年2月2日溫州正泰集團掛牌成立后,同年5月10日浙江德力西集團成立。1995年8月28日,浙江長城電器集團宣告成立。1996年5月,浙江人民低壓電器廠聯合66家企業組建成立了浙江人民電器集團。1997年4月,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浙江長城集團晉升為無區域集團。同年5月、6月,天正集團、人民電器集團等先后晉升為無區域集團……這些企業集團紛紛建立現代企業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內部審計制度等,為全省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隨著集團化進程和全國性營銷網點的建立,正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市場占有率也逐漸擴大。到1996年年底,分公司和成員企業發展到48家,正泰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企業集團。
但隨著盤子越做越大,成員越來越多,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據介紹,貼牌生產的合作方式是極為松散的,很多加盟企業都有獨立的法人資格。由于法人多,難治理,很快就出現“集而不團”的現象。而這種合作是以品牌為紐帶而非資金,管理也很不到位,一些加盟企業的其他與正泰無關的產品也開始打正泰的品牌,造成品牌管理的混亂。
為有效解決集團化運營帶來的“企業多,難管理;法人多,難治理”的問題,從1996年開始,正泰集團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形成以集團公司為核心,若干子公司、分公司為基礎的大型企業集團,然后又進行家族企業改制。
通過改革,正泰還實現了企業所有制和經營權的分離,逐步邁向現代企業。那一次的股份改造,有人說南存輝是“革自己的命”,因為這次股權改造后,正泰的股東一下子增加到40多人,而南存輝的股份被進一步稀釋。
作為一系列“革命行動”的標志性產物,浙江正泰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獲批成立。此后幾年,正泰電器開始著手醞釀低壓電器板塊上市事宜,并于2010年1月 21日成功登陸上交所,成為國內A股首家以低壓電器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
升級:逐光者與智造者
正泰在發展低壓成套業務的同時,也在適時向相關方向延伸,圍繞“電”字不斷深耕實業主業。
與此同時,正泰集團也在謀劃新的生長點。
2006年10月,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注冊成立,成為正泰新能源的開端。
伴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例如“西藏阿里光伏工程”、光纖通訊電源、“光明工程”、西藏“陽光計劃”等政策的出臺,中國的光伏企業在2006年開始得到較快發展。
政策的扶持除了帶來行業的快速發展,還有大規模的資本運作。國內有關光伏產業的生產園區數量呈爆發式增長。但好景不長,2008年10月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為光伏行業敲響了警鐘。在2009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危機導致光伏產業嚴重下滑,很多中國光伏企業受到重大打擊,并打破了“擁硅為王”的財富神話。
面對全球光伏行業投資緊縮的局面,正泰新能源在成立之初需要解決的困局,就是如何“過冬”。
為此,正泰新能源一是選擇了剝離薄膜制造車間,將相關技術轉移至高端裝備制造,二是充分發揮正泰全產業鏈和系統集成優勢,率先走向國外投資興建光伏電站,形成了“建電站、收電費、賣服務”的創新盈利模式。
隨著光伏產業逐步鋪開,正泰新能源業務的觸角從組件生產、銷售,延伸至光伏電站投資、EPC服務,形成多元化、動態平衡的業務布局。其中,光伏電站業務被視為正泰開拓國際市場的“火車頭”,火力全開拓展商業版圖。
目前,正泰新能源已在全球累計投建光伏電站4000兆瓦,建設光伏電站超過500座,已經成功在韓國、日本、泰國、保加利亞、英國、美國、埃及、荷蘭、西班牙、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家投資及開發大型太陽能電站項目,同時正積極在東南亞、印度、拉美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太陽能電站投資和開發布局。
正如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對正泰的評價,“經歷無數磨難成長起來的正泰,能獲得如今的成就,正是因為遇到一個接一個分岔路口時,所做正確選擇的集合。”而這次,正泰顯然也踏出了勇敢且正確的一步。
正是一次次的正確選擇讓今天的正泰集團,較之30多年前,不管是空間布局,還是所涉足領域均已發生巨變。從低壓電器的元器件制造商發展成為集低壓電器、建筑電器、工控與自動化、智能電氣、智能家居、新能源、環保、金融于一體的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2019年9月,在甌江之畔舉行的國際工業與能源物聯網創新發展大會上,正泰集團正式發布了正泰云——正泰工業互聯網平臺,這標志著正泰集團以“一云兩網”(正泰云、正泰能源物聯網、正泰工業物聯網)發展戰略,在探索大數據、物聯網、AI的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
“一云兩網”的“一云”,是云計算、設備連接、應用的緊密結合,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技術等一體化架構設計,實現數據的整合、關聯,把數據轉化成信息再轉化成智慧;“兩網”,是指正泰工業物聯網和正泰能源物聯網。
其中,正泰工業物聯網面向制造業與供應鏈的優化,重在創新解決方案,如產品設計與服務系統、工廠運維服務系統、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正泰能源物聯網面向客戶提供能源的解決方案與服務,重在商業模式創新,如智慧儲能、電力自動化、智能樓宇等解決方案與服務。
在業界看來,在“一云兩網”的戰略領航下,正泰要成為“全球領先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提供商”的目標,已有實實在在的支撐。
正如南存輝所說:“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重要載體,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的基礎。兩化深度融合,將不斷孵化出新業態新模式。對于正泰,新技術帶來的不是一場革命,而是一系列的發展進化。”
蛻變:與世界齊舞
隨著國內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擴大,正泰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國際市場。走出去,說易行難。
自成立之初,正泰就有很強的全球化發展意識。“當時我們是‘本土全球化’,在溫州做國際貿易的生意。”南存輝說,“如今正泰是‘全球本土化’。要在當地站穩腳跟,關鍵是要建立牢固的‘根據地’,而本土化經營是建立海外‘根據地’的重要法寶。”這與普通企業的對外思路截然不同,也意味著更高的市場拓展難度。
正泰多年來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堅持“產品走出去、服務走進去、技術走上去”,在海外市場經歷了從產品輸出到服務輸出,再到投資并購的不斷升級,產能布局、工程承包、資產并購等全面開花,國際業務呈高速增長態勢,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全球化之路。如今,“CHINT”正泰造閃耀在80%以上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功在北美、歐洲、亞太布局三大全球研發中心,產品和服務覆蓋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2018年,正泰新能源板塊的出貨量,海外銷售占比超總量的一半以上。
隨著正泰海外本土化戰略的不斷推進,尤其是“一帶一路”共建范圍從亞歐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區域,正泰思考的是如何在當地建立根基更穩的根據地。目前正泰有超過2000名的外籍員工,在世界各地承擔工作職能。
2011年6月,正泰旗下“諾雅克”品牌,在捷克布拉格設立歐洲總部,并在波蘭和羅馬尼亞成立分公司。在諾雅克歐洲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倉庫,各種終端類、控制類低壓電器元件等主流產品源源不斷地向荷蘭、羅馬尼亞、德國、法國等30多個歐洲國家輸出——絕大多數產品,可在72小時之內被送到客戶手中。
結合本土化思維和中國制造的優勢,正泰在應用創新、本土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全面延展,產品和服務充分適應于歐洲國家,烏克蘭水電站、羅馬尼亞歌劇院、保加利亞機場、波蘭國家交響樂團等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重點項目,都用上了“正泰造”。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有著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特別是對區域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是正泰的重大戰略機遇期與機遇地,可以成為正泰的全新業務增長點。”
2018年11月4日,正泰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建設的Moro500kV變電站順利步入最終收尾通電階段。這是中國政府提出“中巴經濟走廊”概念后,正泰首批在巴基斯坦落地實施的500kV輸變電總集成總承包項目。
在埃及,通過與當地國有控股公司EGMAC合資,正泰在非洲的首個低壓開關柜合資工廠于2017年正式投產。正泰派駐總經理,并對企業戰略、財務、技術等方面進行管控,從而把電力建設的智能化、自動化技術、標準和經驗帶出國門。從此,在尼羅河畔,由正泰產品點亮的盞盞電燈和落日輝映,漸漸照亮人類文明的搖籃。
正泰還先后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巴基斯坦、印度、越南、尼泊爾、埃及、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肯尼亞、贊比亞等數十個國家,承建了上百座33kV~500kV電壓等級的變電站和輸電線路工程。
與此同時,正泰的電力裝備還進入了智利、秘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市場,成為當地知名的中國品牌;北美、歐洲及澳洲等發達國家市場里,包括瑞典電網、荷蘭電網、意大利電網等,都對正泰的產品和服務表現出充分認可。
開拓國際市場,正泰沒有終點。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正泰執著堅守,鑄就自己的創新之劍。35年間,事業版圖陸續突破溫州、浙江和國境,成為全球化集團的同時,更成為參與全球能源變革的先鋒。藍圖繪就,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