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9-11-19 14:52 來源:工程師聯盟 泊松比
每每在戰亂的年代,有官員都建議將資產簽到西安。
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入侵等動亂時期,很多聲音建議遷都西安,甚至在建國后,中蘇關系惡化年代,也是將大量國有工業產業遷移到西安,也正是因此奠定了今天的西安工業體系。
然而在市場經濟時代,西安迅速衰落了,甚至被周邊的鄭州、成都等城市超越。
為何會形成如此局面?大家一致認為西安的落后,在于產業的落后;產業的落后,在于工業的落后。
西安的工業歷程如何?
錯失一汽
汽車產業作為最大的民用產業體系,對于當地工業的帶動有著巨大的作用,一汽的產值占長春經濟的60% 。其實當年一汽是準備落戶西安的。
1949年,共和國主席訪問蘇聯,當看到汽車一輛一輛駛下裝配線時,對隨行的人員一字一句地說:"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大工廠。”
1950年1月,共和國主席和總理在莫斯科,商定蘇方援助中國建設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包括援建年產三萬輛吉斯150型載重汽車的工廠。1950年3月27日,中央重工業部成立汽車工業籌備組。
當時備選爭論很大,有石家莊、西安、太原等。由于蘇聯汽車廠址在莫斯科,故蘇方建議“中國第一個汽車廠要在首都或附近”。除此之外,當時蘇聯專家還指出幾個關鍵因素:
建一個大型現代化的汽車制造廠,首要考慮電力供應、鋼材供應、鐵路運輸、地質和水源等基礎條件。此外,因為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大型工廠優先考慮內地而非沿海、沿江。
陳云當時兼任第一任重工業部部長,主持第一汽車制造廠的籌備工作。他主張,索性再遠點設在西安。經過向專家請教,他認識到當時的西安有幾個關鍵問題無法建設汽車廠:
1、電力問題:若年產三萬輛,電力就需要2.4萬千瓦;而當時西安只有九千千瓦,光建電站就需要幾年時間;
2、鋼材問題:一年要二十幾萬噸鋼材,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這個產量,也要在五、六年以后,西安沒有基礎;
3、木材問題:用量多達兩萬立方米,當時測算是如果在西安砍木頭,可能山(指秦嶺)都要砍光。
4、運輸問題:每年運輸量100萬噸,而西安到潼關鐵路運輸量不超過200萬噸,光汽車廠原材料都將不堪重負。結果,陳云主持大家重新研究,決定把中國的第一個汽車工廠設在東北四平和長春之間,并選定了長春的孟家屯。1951年3月,國家計劃委員會正式批準了這一方案。當時“一汽”選址長春,與它自身基底密不可分。
首先,長春地區本身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第二,1949年以前,“東三省”就已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第三,長春緊鄰京哈鐵路,便于建廠時大量蘇聯設備的輸入,也便于就近利用東北的鋼鐵、煤炭、木材、水電資源。
一個健全的工業體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它需要數十年高度集成和完善的體系。在1949年以前,西安最大的工廠就是由石鳳翔創辦的大華紗廠:當時,發電機從石家莊運來,主要機械和設備也都從德國和日本進口……
“萬丈高樓平地起”。從這點上分析,西安錯失“一汽”的背后,需要要清醒的認知自己的“家底”,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
產業西遷
西安工業的發展來自于蘇聯援建中國的項目,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簽訂。蘇聯援助中國156項重點工業建設項目,相當大一部分布局內地。這其中,陜西獲得24項,西安有17項成為接受項目最多的城市。然而在1955年中蘇關系惡化時,很多沿海產業都遷到了西安,這其中就包含交通大學的西遷,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學。
在中蘇關系惡化的形勢下,國務院決定要在內陸地區大力發展工業體系,因此決定將交通大學的機械、電機等專業遷至西北設交通大學分校,準備在兩三年內全部遷出,1955年至1957年兩學年內,全校在上海的2812名學生、1472名教師職工及家屬,還有教學器材設備將分批、無損失、安全地遷往西安。
1959年國務院決定將交通大學西安及上海部分分別獨立成為兩個學校,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
大學對于一座城市的意義遠遠不是一座高鐵站、地鐵線所能比擬的。硅谷早已家喻戶曉,不大的地方,但卻是眾多國際頂尖科技公司的誕生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特斯拉、谷歌、蘋果、Facebook、惠普、英特爾、思科、甲骨文、雅虎、英偉達等公司。
為什么硅谷能夠成為世界頂尖的高科技聚集區?這與其當地的知名大學聚集密不可分,硅谷區域擁有美國頂尖大學的作為科研力量依托,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圣塔克拉拉大學,還包括加州大學系統的其它幾所大學,眾多知名企業的創始人曾經都是當地大學的在校生。
城市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誰能吸引到更多人才的落戶、工作甚至創業,就能吸引更多的產業甚至創造全新的產業。
然而2018年,西安交大畢業7483人,但是其中只有25%左右的人,留在西安,更多的人還是去了上海、廣東等地區。四年的大學生活,為什么沒有留住更多的人才?作為政府需要認清自身對于人才吸引力的不足。
工業現狀
2019年上半年GDP排名中,西安位列第22位。我們統計了2019年上半年全國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22強城市,西安并未入圍,且差距明顯。
西安市并未對外公布2019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只是對外公布了增速為8.7%,而2018年西安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增速為9.9%,首先在增速方面已經出現了下降。排名第22位的嘉興市2019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為4723億元,實現利潤總額263億元。雖然我們沒有2019年上半年西安規上營收的具體金額,但是可以從西安2018年全年數據中找到對比數據。
2018年全年西安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215.00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52.40億元。
對比之后我們發現,西安市2018年全年的規上營收以及利潤還不及2019年南通市上半年的營收與利潤,工業的薄弱顯而易見。2019年上半年結束后,西安市GDP4142.34億元,位列第22位,與依然排名全國第19名的南通市GDP(4580.11億元)已經拉開至437.77億元。2018年西安三產占比比例,第三產業占比61.9%,第二產業占比僅為35.0%。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當一個地區第三產業占比超過60%,第二產業低于35%則基本上可以認定為“產業空心化”。我們可以看出西安工業占比不高,工業化程度低,將造就城市的貧富分化嚴重。以香港為例,第一、第二產業總占比不及10%,第三產業占比超過了90%,香港GDP總量高是事實,但是香港貧富差距分化嚴重同樣是事實,工業不僅是GDP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還為一座城市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