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9-09-26 17:13 來源:筆記俠(Notesman)
沒有執行,再好的理論和策略,都是空中閣樓。
紀錄片《美國工廠》刷屏,曹德旺又一次撕開了中國制造業血淋淋的現實。
一、被遺忘的曹德旺
作為中國第一代制造業企業家,73歲的曹德旺,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象征著企業界奧斯卡獎的“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首辦于1986年的美國。
歷年來,全球最成功及最富創新精神的杰出企業家獲此殊榮。包括戴爾計算機創始人邁克爾·戴爾、星巴克董事長霍華德·舒爾茨、eBay創始人彼埃爾·奧米迪亞。
2009年,這一獎項第一次落到中國企業家,甚至是華人企業家的頭上。這個人就是曹德旺。
評選會主席給予曹德旺的評語是——他的成就遠遠超過汽車玻璃領域,福耀集團真正推動了中國汽車工業在海外的發展。
領獎時,曹德旺說:“必須保持優秀,否則會造成羞恥,不僅給評委們,而且會給整個中國。”
在《美國工廠》的熱議下,關于曹德旺與福耀玻璃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被提及。
14歲那一年,曹德旺因家貧輟學,之后的他放過牛,賣過煙絲,販過水果,修過自行車,食不果腹,艱難謀生。
1976年,福清高山鎮異形玻璃廠(福耀玻璃前身)成立,曹德旺成為了該廠的一名采購員。但由于內部管理不善,這家小廠仍連年虧損。當時的公社領導找到鋒芒初露的曹德旺,要求他承包。
1983年曹德旺承包之后,工廠當年扭虧為盈。1987年,曹德旺聯合11個股東集資627萬,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主營業務轉向汽車玻璃,并很快占據了汽車玻璃的頂尖位置。
1991年,福耀獲準公開發行股票。1993年,公司股票“福耀玻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成為福建最早上市的民營企業。
2001年到2005年,福耀玻璃花費一億多元,相繼打贏了加拿大、美國兩個反傾銷案,震驚世界。福耀玻璃也成為了中國第一家狀告美國商務部并贏得勝利的中國企業。
想當初,在福耀玻璃進場時,全球有四大汽車玻璃生產巨頭。
如今,30多年過去,福耀玻璃已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大汽車玻璃生產商。在全球的玻璃市場中大約占比20%,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
據說,在中國大街上所跑的汽車中每3輛中,就有2輛的玻璃來自福耀玻璃。
如今,福耀玻璃的產品得到全球頂級汽車制造企業及主要汽車廠商的認證和選用,包括賓利、奔馳、寶馬、奧迪、通用、豐田、大眾、福特、克萊斯勒等。
根據福耀玻璃2018年最新的財務報表顯示,福耀玻璃實現了全年營收202億元,比去年要增長了8.08%。截止到2018年底,福耀玻璃的總資產達到344.9億,比上一年要增長了8.79%。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巨頭,在互聯網的營商環境中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直到《美國工廠》的熱議,曹德旺以及中國制造業的種種才再一次受到關注。
二、為什么外國市場
讓中國企業著迷?
先來說說國內。
以前,我們在制造業上具有的三大優勢:成本優勢、規模優勢、制度優勢。但是現在,這些競爭優勢喪失了。
實際上,中國制造業的現實情況,遠大于此。
經濟學家郎咸平曾總結了當前制造業遇到的問題:
第一,融資難。
一度90%的小微企業無法獲得貸款。
第二,成本高。
勞動力成本10年來上漲了12倍,超過平均水平2倍以上,制造業的成本只比美國低5%左右。
第三,環保風暴。
2016年至2017年環保罰單14億,2018年38天就罰了7億,環保壓力極大。
第四,出口受阻。
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從6月份開始新出口訂單的PMI(經理人指數)開始下降,已經跌破了50%。
再來看看國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加大投資力度。
2016年,富士康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買下1200公頃土地,投資100億美元建新的制造廠全部用于生產iPhone。
2018年7月,三星在北方邦成立了全球最大的手機工廠。并且到2020年,工廠將把公司的手機生產能力提高一倍,達到1.2億部。
臺灣威斯特龍公司正計劃將其在卡納塔克邦的制造工廠投資提高到4.474億美元,該項目預計將為10500人提供就業機會。
當時,蘋果 CEO 蒂姆·庫克曾表達了對印度市場的信心,他認為當時的印度市場就像是10年之前的中國。
著名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曾撰文指出,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制造”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
中國正經歷制造產業空心化,鞋子、打火機等引以為傲的產業正在失去光環。需求要素再不改變,中國制造過不了幾年將會消失。
三、中國制造如何破局?
1.提升核心技術能力
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
在裝備制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紫外精密激光切割機、在線式激光打標機、工業機器人、汽車等關鍵生產線上逾95%制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美國東西方中心的一篇分析報告稱,中國使用的所有機器人中,75%是從外國公司購買。
縱觀德國,無論是質量還是技術,德國制造在全世界范圍都是優秀的代名詞。德國70%左右的制造業產品都用于出口到世界各地。
充足的研發投入是德國制造業保持科技創新能力的資金保障。目前,德國的教育和研發投入占到GDP的10%左右,研發投入占其GDP的比重在3%左右。
在德國政府層面,除了對高等教育的大力財政支持之外,還通過直接給予研發機構財政補貼,或者稅收減免等方式來鼓勵企業開展研發工作。
在德國,全部研發投入中來自企業的資金占據主導地位。一般來講在企業層面,大企業研發投入較多不足為奇,但是德國大量中小企業在研發投入的力度上也很大,在技術創新上舍得投入,是支撐德國制造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物質基礎。
德國的研發機構眾多,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結合緊密。德國擁有高度嚴密與完整的科研體系,它們包括四大科學聯合會———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會、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會、赫爾姆霍茲聯合會、萊布尼茨科學聯合會。還有體系完備的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與372所高校———其中包括綜合性大學114所,應用技術類大學152所。
2.改變思維認知
現代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一旦新的思維方式建立起來,許多舊問題就會自動消失。”這句話向我們強調了新的思維方式之于解決問題的重要性。而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當前的制造業。
當前,很多人認為傳統制造業已日薄西山。但是,其實夕陽的只是制造者的思維。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于從業者的思維方式的更新——開拓創新、打造精品。
新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勇于開拓創新的思維方式。
創新是永恒的話題。不管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還是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都在強調工業創新的價值。
開拓創新就是要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利用新技術和商業模式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所以,未來的制造業需要從業者開拓創新。
3.政策支持
人類工業革命最先爆發于英國,但最早爆發工業革命并不意味著英國是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狀態下完成工業革命和技術進步。其實,英國工業的崛起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保護。
以在當時屬于高科技的紡織業來說,當年英國的紡織業工廠的競爭對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地處歐洲的荷蘭、法國;另一類競爭對手是中國、伊朗和印度。
更關鍵的是,在美觀、手感、質量和價格上,英國的本土紡織品和國外進口產品都有差距。
在此情形下,英國并沒有放棄發展紡織業,反而以政策和國家力量扶持本國紡織業的發展——先是在光榮革命后完全停止進口法國和荷蘭的毛紡織品,并在1699年通過《羊毛法案》,保護本土紡織業。
在1700年,英國議會又立法禁止從印度進口棉織品,而且法令嚴格到即便只有一根面線由印度制造,也在禁令的范圍之內。即便到1812年,英國還對從印度進口的花布征收高達71.7%的進口稅。
再來看德國。
政策支持是“德國制造”的保障。德國從三方面保障制造業的發展:
一是建設完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
德國的技術轉移中心是一個綜合性科技服務公共平臺,其在每一個州均設立分支機構,無償為企業提供綜合咨詢類服務,包括技術咨詢、專利保護、交易項目的受理與評估等。
二是積極支持創新發展。
德國采用了創新集群政策,注重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通過緊密合作和信息共享實現創新知識的產品轉化。
三是重視教育體制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德國公立學校實行學費全免政策,頒布《職業技術培訓法》,規定企業有義務向青年員工提供職業培訓和青年員工必須參與技術培訓。
中國工業發展的前30年,在政府主導下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和建立強大的國防工業,從一個滿目瘡痍、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為了擁有齊全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的世界第六工業國。
在工業化的后三十年,在對西方發展模式取長補短后,中國工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成績而忽視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我們希望,能借此次曹德旺引爆的關于制造業的大討論,喚起企業、個人對中國制造業的新思考。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參考資料:
1.咸郎平:2019年帶來的沖擊,將前所未有!
2.他山之石:從德國制造探尋中國發展先進制造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