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9-03-14 17:33 來源:中國科學報
中國擁有4200多萬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他們書寫了“天塹變通途,高峽出平湖”式的歷史答卷,描繪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時代畫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所說,“這是中國開創未來最寶貴的資源”。
不過,一些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開始擔憂——工程師頭銜的光環減弱、青少年向往成為工程師的熱情難再,在青年中甚至出現“逃離工科”“掙脫工程師”等現象。
強實業吸引年輕人才
在不到70年的時間里,中國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之路,這離不開大批工程科技人才的努力。
“改革開放初期,聽說誰是工程師,大家都豎起大拇指。”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為自己選擇工科而感到自豪。
但現在很多學工科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工作,現實跟期待存在差距。工科生常常自嘲:“吃不飽但也餓不死,工作好找但工資不高。”
中國科協調查顯示,在14個可選職業中,希望子女未來成為工程師的比例僅有17.7%。
“人們對職業生涯的規劃都是趨利避害的,哪條路有利于自己的發展,有利于自己過上好的生活,就走哪條路,這是很自然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首席技術專家張錦嵐說。
他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實體經濟沒有做大做強。“工科大多跟實體經濟掛鉤。從我國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實體經濟比較吃力。而金融等非實體經濟行業雖有泡沫,但個人和行業都得到了實惠。”
“工程科技人才面向工程,只有在實體經濟中才能更好發揮作用。”張錦嵐說。
多實踐彌補認識不足
當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但從質量水平看,我國工程教育培養的人才遠不能適應實際需求。不少企業反映,工科生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存在著到工程實踐崗位上不適用、不能用的問題。
如果說科學是發現,技術是發明,那么工程主要是集成。
丁烈云表示,工程科技人才首先須有很強的基礎理論功底,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完全依靠經驗做工程。
更重要的是,工程畢竟姓“工”,工程科技人才一定要到第一線實踐,彌補對工程規律認識的不足。“學好數理化不等于能走遍天下。”丁烈云說。
“在學校的學習是一個基礎,到了單位后,還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張錦嵐表示,這就需要各個單位針對自己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專業培訓。
在與年輕人的交流中,張錦嵐獲知,其實他們都非常想適應新的工作,但是常找不到抓手和切入點。
張錦嵐的做法是,給剛畢業的年輕人提供一些更有針對性的參考書,讓他們結合工程要求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聯系工程具體問題和領域前沿,對其提出系統要求。
“隱性知識、工作技巧和工程經驗,書本上是學不到的,需要及時總結并傳承下去。這就是工科的特點。”張錦嵐說。
建機制拓展成長空間
無論是衣、食、住、行等民生工程,還是航天航母、修橋鋪路、建港造島等國家戰略工程,哪一樣也離不開工程科技人員的拼搏和奉獻。
然而,在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顧明看來,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并未得到應有重視。
這一現象突出表現在職稱評定上。當前主要基于年資而非能力的評價制度,沒有對工程科技人員的職業發展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據了解,我國工程科技人員現行職務序列設置于1986年,包含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3個等級。按現行制度,一名大學畢業生工作10年左右、30歲出頭,職業發展就“到頭了”,而碩士、博士獲得高級職稱的時間更早。
“這致使工程科技人員不能從職業發展中獲得內在激勵,擇業時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有的跳槽,有的轉走行政晉升路線,造成工程領域的損失。”張錦嵐直言。
可喜的是,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深化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聚焦工程科技人才評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
“提高工程師的獲得感,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工程科技人才隊伍中,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至關重要。”全國人大代表、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