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8-08-10 10:36 來源:先鋒網
給大家看一點簡單的數據:
德國人口,截止2017年統計是,8266萬;
德國企業:350萬,其中百年企業:800多個;
德國制造行業“隱性冠軍”數量:1307家;
而美、英、日、中等十大國家,總計“隱性冠軍”數量:932家;
德國,憑借8266萬的人口,創造并且霸占了全球行業冠軍的58%。
NO.1
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先生(福耀集團),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次在國外,一個媽媽帶著小孩跟他吃飯,小孩當時很不開心,因為在學校里跟同學打架了。曹先生問了原因,是學校里的同學,給小孩起了個外號,叫“中國制造”;曹先生剛聽到時,勸小孩說:沒關系啊,你本來就是中國人,說是“中國制造”也對啊;后來才知道,所謂“中國制造”,在同學們之中,有虛偽欺詐、品質很差等種種貶義詞;曹先生聽了很生氣,他說:那就應該打回去!
初次聽到這個令人不太愉快的“中國制造”的故事時,我腦子里首先想到的是“德國制造”,除了它已經是“高品質”的代名詞以外,曾經的“德國制造”,也有一段不太風光的過去。于是,整理這篇文字,也許,可以給當前不太體面的“中國制造”,尋找一種卓越的可能。
NO.2
熟悉德國歷史的朋友,應該了解過,“德國制造”從1887年英國《商品法》中被屈辱的標注出來,之后的翻身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在遭遇一戰、二戰洗禮后,它也曾經是兩起兩落,最終才成就了今天“德國制造”的地位。這里,我們可以簡單了解幾個時間線:
1887年,英國《商品法》要求,凡是進入英國的德國產品,必須標明“德國制造”,以便于將這些假冒偽劣的劣質德國貨,從品質優良的英國產品中摘出來;
10年后,即1897年,德國人開始準備為“德國制造”打場翻身仗。最直接的表現是,政府開始重視技術工人培養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畫重點)
1914年,德國憑借大批的技術工人及科研成果,完成了工業化,成為先進制造業的成功典型。這是德國制造的第一次崛起。(以重工業為主)
然而,一戰之后,德國制造優勢喪失;但借助戰前,充分的技術工人優勢(人力資源),德國重新確定“精細化生產”路線。(畫重點)
1926年,德國成立了“國家標準化協會國際聯合會”,標志著 “德國制造”的二次崛起。
然而,好景不長,納粹統治,二戰,國家分裂,再次為“德國制造”蒙上灰塵。
依然是憑借大量系統化培訓的技術工人,技術創新與需求結合,東德走了一戰前“重工業”老路,西德沿用一戰后“精細化生產”,走了“民用工業”的新路;
1990年,東西德合并,兩種模式融合,于是,成就了今天難以撼動的“德國制造”。
NO.3
在進一步分析“德國制造”之前,再給大家講一個具體的事。
加濕器,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它是小家電,價格低廉,只要幾塊錢的霧化器,就可以做一臺家用加濕器,所以幾乎沒什么技術含量。
近兩年,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是“無霧”加濕器,網上對此各種報道解讀,然而,我想說的是,這個所謂的“新”概念,在德國,1928年開始,就有企業在做了,而且,它一直做到今天,90年的歷史,同樣也是德國1307個 “隱性冠軍”的其中之一。
1928年,老BRUNE與朋友共同創立了專做加濕器的品牌BRUNE,這個家族企業,歷經三代人;他們掌握了最尖端的加濕工藝,至今卻仍安心于海德堡附近的Aglasterhausen 小鎮;而像BRUNE這樣:在制造業中的細分領域深度耕耘,工藝技術精湛,長期在細分市場保持全球領導地位的中小企業,為德國貢獻了54%的經濟增加值,拉動了62%的就業,同樣也是德國工業的中堅力量。
在中國,知道BRUNE品牌的人并不多,而使用者,普遍是中高產階級的少數人;一方面價格因素:一臺BRUNE家用加濕器,定價3千多到10萬元人民幣不等;另一方面,除了家用以外,產量有限的BRUNE被許多用于保護名貴藝術品、藏品的專業場所(如像梵蒂岡博物館)等“瓜分”。
這里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BRUNE面對這樣常常“脫銷”的狀況,卻并沒有表現出一點“野心”——上市、融資、全球化等當前非常流行的詞匯,BRUNE似乎與此完全絕緣,依然不急不躁,按部就班,該生產生產、該放假放假、該改進改進、該研發研發;更有趣的是,像BRUNE這樣沒有野心的行業冠軍,在德國中小企業中,非常普遍。
一位與德國企業打交道十多年的朋友說:德國許多企業,很軸,不太會“討好”客戶,他們的客戶服務,主要體現在——使用過程中有問題?好,我回來研究,然后改進;或者,是你操作失誤,他會寫到說明書里。
這讓我想到之前聽來的一個笑話,我們國內一個很會討客戶歡心的品牌,貌似做了個凈化器?智能型,手機上可以檢測到實時數據;有個手欠的網友,將該凈化器的濾芯拆掉了,一段時間后,手機上數據顯示,凈化效果仍然非常喜人!
NO.4
以上關于德國制造的數據、歷史、案例,看過一遍后,對中國制造又有哪些啟迪呢?
一、政府
重視教育:擴大職業教育支出,增加培訓學校
縱觀德國工業歷史,讓德國制造兩次崛起的核心因素,就是技術工人。在德國,有非常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涵蓋各個專業,工廠與學校充分合作,大大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制定精細化生產路線:
一戰后,在應對美國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時,德國開始轉向“精細化生產路線”,這個理念,被西德一直沿用,直至在民用工業方面,讓德國制造走向巔峰。
穩中求勝:
在全球,很少有國家,像德國,可以經受住貨幣放水刺激泡沫的誘惑,數十年安心專注制造,秉持穩中求勝的經濟戰略;參考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近26年的數據:其制造業占比始終保持在22%左右,而房地產業只占到10%,金融業更是少到4%;同樣,其GDP增長率,始終保持低通脹(2017年德國GDP增長率2.2%)。
二、企業
專注+鉆研
在德國,有大量像BRUNE這樣的,在細分領域深度耕耘的中小企業,他們的工藝和技術,長時間很難被復制和超越;他們可以將一臺加濕器,做到極致,而在這極致背后,他們可以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雙贏。
而反觀我們中國,許多人奔波在“創業”的路上,用曹德旺先生的話說: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那一代人不一樣了,今天注冊公司,最好明天上市,后天成為中國首富,這就是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