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8-10-09 09:42 來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2018年有226所高校申報”某“本科專業;
2017年有263所高校申報“某”本科專業、250所獲批;
2016年有38所高校申報“某”本科專業、32所獲批;
2015年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中南大學、對外經貿大學三學校設立該本科專業。
這個專業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如果以上數字還不夠讓人震驚,比較以下數字,會對當前高校設置該專業的熱度有所了解。
2018年新開設專業院系數量排序:
第一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250所
第二名機器人工程60所
第一名與第二名差距:4倍以上
新工科建設典型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正迎來前所未有建設高潮
所謂新工科是指:
新的工科專業,比如大數據等;二是傳統工科專業升級,比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
高等學校專業設置中的新工科專業,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逐步進入信息文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變。
新工科是在傳統信息類四大主干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極大發展,包括近十年來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
“2018年全國高校大數據技術新工科建設與產學合作論壇”上,新工科聯盟執行秘書長張龍先生向記者介紹:
“關于新工科建設,教育部從去年2月份在復旦召開新工科研討會后,推進節奏非常快。
2018年1月份,教育部新審批的2000多個專業中就有1800多個新工科專業。
教育部在上面呼應,產業企業在后面推動,高校積極性現在非常高?”
新工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5個關鍵問題
但是人才培養不同于企業批量生產產品。
人才培養周期長,需要很多外部資源和內部環境匹配與支撐。
圍繞著新工科建設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有5個問題,需要重點關注,需要集中破解難題。
張龍說道:
重點1:如何制定完備的專業建設方案,也就是專業內核是什么?
重點2:課程資源在哪里?不能閉門造車,需要產學合作,提供一批高質量課程資源給師生。
重點3:高校師資系統培養。如何讓有實戰經驗(如:大數據、人工智等前沿技術)老師來教學生。
重點4:優良的實習、實訓環境。如何在真槍真刀環境中練習,而不僅僅停留在書本理論。
重點5:如何建立人才能力評價體系。不是課程分數,而是學生能力評估。
以上5個方面,是新工科建設中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需要認真思考與回答。
新工科人才培養各種“難”
以新工科建設典型專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為例。
根據職業社交平臺LinkedIn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最熱職位人才報告》顯示,數據分析人才供給指數最低,僅為0.05,屬于高度稀缺。
針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建設的5個關鍵問題,參加“2018年全國高校大數據技術新工科建設與產學合作論壇“的與會老師普遍反應:
一個字“缺”
缺:有實戰經驗的老師
缺:產學結合的教材
缺:實習、實訓平臺
缺: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評估體系
如何破解“缺”字難題?
參加本次論壇的北京理工大學龍騰副校長認為:
“目前,國內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已經步入快車道,但是人才培養和供給仍處于起步階段。立足產業培養高端人才,需要高校和企業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大勢所趨。”
論壇上,由新工科聯盟、北理工、華為和泰克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個新工科創新人才基地正式揭牌成立,該基地成立,為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新工科人才,進行了一次有益嘗試。
據悉,新工科創新人才基地座落于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華為-泰克雙創實踐云平臺提供技術支撐,聚焦云計算和大數據創新人才培養。
基地通過教學智能化、管理數據可視化、產業資源集成化,為北京理工大學教學實踐、新工科聯盟師資培訓和學生創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撐和保障條件。
基地可滿足200名師生同時進行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安全等學科專業的實踐實訓。
華為EBG中國區副總裁、華為生態大學校長楊文池表示:
“在全球數字化轉型背景下,ICT創新人才成為支撐產業發展關鍵力量。
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呼喚高校新工科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
本次論壇舉辦和基地落成,是建設數字中國、把握信息化發展機遇,真正將產、學、研無縫銜接的重要舉措。
對整個信息產業生態的構建具有標桿意義,也為我國大數據專業建設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推動。”
以應用驅動的學科建設中,如何更好處理高校專業發展、校企合作、產學合作問題?
新工科聯盟執行秘書長張龍先生認為:
首先要明確辦學方向。
在新工科建設中,高校應該從學科導向轉為行業導向,要從傳統知識驅動向應用驅動轉變思想。
需要與行業、企業緊密溝通,改變人才培養節奏。
去年9月,在華為全鏈接大會上,聯盟與華為簽訂合作協議。
華為與24所高校合作,為2萬名學生提供人力資源與大數據學習資源。這就是企業主動跟高校對接,促使高校以行業與企業需求來培養人才,這個問題很關鍵。
其次也要避免人才培養訂單化導向。
高校不綁定一個產品、一個技術,不綁定一家企業,為某個企業供給人才。高校更重要的是與先進企業合作,著力于人才能力培養與提升。?
新工科的出現是建立在新經濟、新興產業基礎之上。
隨著經濟發展,新職業對人才需求不斷發生變化,而學科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載體,必須順應發展,進行創新改革,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聯盟、北理工、華為和泰克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個新工科創新人才基地,是學校、產業、企業對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一次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