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0-12-24 16:11 來源:南方都市報 馬寧寧
南方都市報走訪調研十多個特色產業帶上百家企業,發布《2020珠三角工廠信心指數報告》,報告表示,超六成企業實現正增長,數字化成工廠抗風險必備技能。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2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2%,中國將是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增長預計為1.8%。疫情之下,全球經濟面臨同一場“大考”,中國經濟為何能夠率先實現V形反轉?
從二季度和三季度中國經濟所展現的復蘇態勢來看,效率與質量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不可或缺的驅動輪。南方都市報作為主流官方媒體,自今年3月份以來,我們陸續走訪了家電、家居、玩具、服裝、美妝、箱包、消殺用品等10多個產業帶,調研上百家企業和工廠。
其中在廣州番禺南村服裝產業園,我們看到廠長們聯手淘寶直播機構,用兩天時間將展廳改造為直播空間,讓工廠價值數千萬的備貨全部清空;在佛山小家電產業基地,我們看到以代工起家的外貿工廠通過淘寶天貓平臺大數據的支持,生產出了緊貼市場需求的爆款產品,在疫情期間實現逆勢增長……
南都零售實驗室研究團隊對產業帶的代表企業珠三角制造業工廠展開系統調研,探究疫情背后的應對之策、增長之道,以及如何提升長期抗風險能力。
珠三角工廠現狀調研
數字化提升抗風險能力
根據南都實地調研的企業反饋,超六成企業疫情發生以來實現營收增長,其中三成多企業增幅集中在0-10%,21%的企業增幅在10%-30%之間,但同時也有21%的企業出現了30%以上的大幅下滑。由此可見,珠三角工廠整體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調研數據顯示,對于3年前啟動數字化轉型的調研企業,疫情發生以來,八成以上能夠保持正增長,甚至一半企業增幅在10%-30%之間;近3年內啟動數字化轉型的調研企業,七成以上企業能夠保持正增長;未啟動數字化轉型的調研企業,則有六成以上出現了超過30%的大幅下滑。這意味著數字化轉型時間越早,企業抗風險能力越強。
從具體的轉型措施來看,C2M/大數據指導生產成為驅動增長動力之一。采用了大數據指導生產的調研企業,有七成實現正增長,五成的企業增幅在10%以上,有5%的企業增幅甚至超過了50%,而未采用大數據指導生產的企業,則有46%出現營收下滑。
此外交叉分析結果顯示,有數字化計劃的調研企業對全年增長更有信心,同時超八成企業選擇在未來加大推進數字化轉型,具體措施如啟動釘釘協同辦公軟件、借助淘寶大數據指導新品研發、擴大淘寶天貓等線上渠道投入等。
可以看出,數字化已成為珠三角工廠對抗風險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工廠面對充滿不確定性未來的一顆定心丸。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翁一也表示,產業帶數字化已經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態勢,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以往產業帶的形成一直依靠的是國家層面產業政策與地方政府的具體落實,而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企業為數字化產業帶形成按下加速鍵。
工廠數字化五大路徑
思維創新最關鍵
工廠將如何開展數字化轉型?南都記者走訪調研發現,在工廠的數字化轉型嘗試中,最關鍵是管理者的思維跟上時代變化,才能帶動企業在組織管理、業務模式、產品設計、生產流程以及數字化運營等方面的創新。
首先在思維創新方面,從廠一代,到廠二代/廠三代的接棒,給珠三角制造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更年輕的面孔,還有更開放的思維方式,由此推動企業組織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及產品競爭力的升級。
如在“世界玩具之都”澄海,一批植入互聯網基因的90后、95后已經接替父輩們成為玩具行業的“新掌門”。相比于父輩,他們更懂得緊跟時下熱點,持續研發新品,并聯合天貓等電商平臺打造有競爭力的線上爆款。
其次在業務創新方面,全球經濟告別高速增長時代,制造業工廠需走出傳統業務的舒適圈,從單一依賴出口或內貿轉向“內外雙循環”、多條腿走路。
從產品創新的角度來看,珠三角工廠正在經歷著從跟隨市場生產中低端產品到自主研發“網紅爆款”,從訂單驅動生產到消費驅動生產的轉變。
生產線創新方面,工廠在有意識地摒棄價格戰、同質競爭,同時運用C2M、個性化/批量定制等數字化手段鞏固工廠的核心優勢。
此外,數字化運營也是工廠不容忽視的轉型重點,具體包括通過直播帶貨、社群運營、平臺經濟等數字化的運營手段,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以番禺南村鎮服裝產業園為例,疫情初期,番禺南村鎮服裝業出現庫存積壓。廠長們聯手淘寶直播機構,用兩天時間將展廳改造為直播空間,通過每天超過6小時的淘寶直播,將工廠上百萬件衣服,價值數千萬的備貨全部清空。隨后30天內,南村鎮的服裝企業“抱團取暖”將產業園改造成近20000平方米“直播間”,工廠直播第一鎮正式落地。
轉型難點
招聘困境、管理落后成兩大挑戰
對大型制造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經進入深水區,開始看見成效,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卻大多處于探索階段。南都記者調研發現,珠三角工廠的數字化轉型面臨以下難點:從企業內部視角來看,主要的難點包括缺錢、缺人,難以承擔高風險;從外部視角來看則包含管理者思維固化、業務模式單一、缺乏對消費者的理解、創新能力薄弱等。
其中由于人才招聘難導致的品牌/設計/市場營銷等能力缺位是工廠最大的痛點,擅長生產制造的企業,往往在設計、渠道或品牌等方面存在短板,同時地處遠郊的工廠對人才的吸引力遠遠弱于知名品牌企業,由此陷入招人越來越難、短板越來越短的惡性循環。
其次是管理方式落后,南都記者在走訪中看到部分60后、70后的珠三角工廠老板存在缺乏創新思維,自我膨脹,人情化管理,對年輕人沒有信任感等現象。“電商運營是年輕人的專長,85后之前的人很難學會,但很多工廠老板對年輕人沒有信任感,總想找自己信得過的‘熟人’,結果就是一直做不起來”,一名電商從業者曾向南都記者吐槽,電商運營已成為老一代外貿人的心病。
此外,資金緊缺讓大量工廠難以承擔轉型風險,南都記者調研獲悉,長期的同質化競爭讓工廠處于薄利甚至虧損狀態,靠老訂單維持生計,沒有多余資金投入,害怕“錢砸進去一旦沒有回報只能死得更快”。
最后從業務模式的角度來看,工廠面臨兩大普遍的風險:對單一業務過度依賴,以及缺乏對消費者的理解。在傳統大單模式之下,“一個訂單養活一家工廠”是外貿出口型企業的常態,然而大客戶流失帶來的風險也是致命,另一方面調研顯示,大量工廠習慣了接單、生產、交付、首款的流程,極少數會對終端消費者及市場趨勢展開研究。
多方助力
政企聯動加快珠三角產業集群轉型
面對以上重重難關,工廠需要意識到數字化轉型絕非單兵作戰,應學會抱團取暖,多方借力。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引導和幫助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國家多部委及各省市接連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加快推進產業鏈線上線下一體化,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充分激活消費市場。具體包括:發展社交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鼓勵外貿開拓國內市場、鼓勵平臺經濟賦能傳統產業、支持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支持跨界融合及協同創新等。
2020年3月,廣州市商務局印發《廣州市直播電商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到2022年,構建1批直播電商產業集聚區、扶持10家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頭部直播機構、培育100家有影響力的MCN機構、孵化1000個網紅品牌。2020年10月,廣東省商務廳、廣東省工信廳等10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搭建出口產品轉內銷線上平臺,探索拓展內銷市場新模式,鼓勵支持外貿企業采取網上銷售、直播帶貨、場景體驗等拓展內銷市場。
另一方面,各大互聯網/新經濟平臺企業同樣推出了面向工廠的產業帶扶持措施,以阿里巴巴為例,今年以來扎根產業帶,推出了一系列的針對性措施。
如2020年4月,阿里巴巴啟動幫扶中小企業的“春雷計劃”,共推出16項扶助措施,涵蓋外貿升級線上突圍、助力外貿開拓內銷、打造數字化產業帶、智慧網絡助農興農、金融支持“再扶一把”五大方面。
其次則是通過產業帶直播為中小商家搭起轉型“快車道”。淘寶直播數據顯示,11月1日至3日,產業帶認證主播開播人數和直播場次均翻了3倍,觀看人次近6億人次。此外為了幫助產業帶的中、小商家加快“回血”,今年天貓雙11加大了“廠貨”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第一波售賣期,平臺不僅推出產業帶專屬流量扶持和過億的產地津貼,還聯合地方政府共同發放定向消費券,廣東順德和浙江義烏兩地政府補貼超過了1000萬元,拉動消費超過11億元。
此外,南都記者調研發現,在上述諸多措施中,政企聯動對產業帶工廠的助力效果最顯著。
早在今年7月,佛山南海區政府聯動天貓對南海商家提供系列產業帶品牌扶持,通過系列線上和線下活動,為商家提供精準的免費流量支持,幫助商家精準找到消費群體,其中產業帶直播基地提供直播培訓、代播運營等一條龍服務,淘寶天貓派出專業團隊,為南海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入駐和運營幫扶,并通過釘釘、阿里云等數字化工具,為產業帶商家提升電商規模化運營能力。
12月,潮安區政府通過平臺和產業聯合,為潮安推介好貨好品,并于“雙12”期間發放300萬元天貓淘寶消費券。據統計,2019年“雙11”、“雙12”天貓淘寶潮安區銷售額分別為7.5億元、7.7億元。
“通過政府助力,加速電商平臺與產業帶和初創品牌的密切連接,不僅有效地提升了商品的流通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快了新興初創品牌的孵化研發速度和接受市場檢驗的速度,這有助于在目前整體外貿產業仍然面臨較大挑戰的情況下,外貿產業加快適應雙循環機制,助力自有品牌擴大影響力和轉型升級”,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儲殷表示。
趨勢觀察
數字化重塑工廠價值鏈 電商平臺成為轉型抓手
“疫情發生以來,在線下經濟生活一度停滯的時候,數字經濟表現出了驚人的活力,這讓很多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意識有所提升,但受限于資金實力和技術水平,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順利地走上數字化轉型的道路,從這個角度來看,政策應注重緩解企業生存壓力,可以鼓勵金融機構對其給予信貸支持,同時配合稅收減免政策,特別是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的研發投入等予以一定的稅收抵扣政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稱,“另一方面要降低數字化轉型壁壘,加大對于數字化公共服務和設施的建設,其中以新基建為核心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極大地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種種跡象表明數字化正在重塑各個產業的價值鏈,從品牌端到生產端的企業無一例外。對于生產型企業而言,一方面要熟練運用數字化工具、盡快融入電商等平臺經濟的生態,同時需把握“雙循環”戰略之下的國內市場機遇。
天貓數據顯示,雙11期間,全國產業帶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總體成交額同比去年增加13.7倍。廣東家裝燈飾產業帶、浙江杭州服飾產業帶、江蘇蘇州美妝產業帶、福建泉州男士產業帶,以及江西贛州家具產業帶等5省的10個產業帶,成交額均超過10億元,電商平臺已成為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市場不可錯失的“船票”。
從廣東市場來看,雙11期間廣東“爆款”產業帶包括廣州的美妝(超10億)、女裝(超10億)、母嬰用品、個護、男裝、箱包、家清產業帶,佛山家具(超10億)產業帶,中山燈飾(超10億)產業帶,潮州衛浴產業帶,揭陽內衣產業帶,澄海玩具產業帶,增城牛仔產業帶,順德小家電產業帶,東莞手機數碼配件、女裝產業帶,深圳美妝、珠寶飾品、女裝、智能安防、電腦、影音數碼、生活電器產業帶等。
“電商最初是一個信息平臺,后面變成了交易平臺,但無論怎么演變,電商的兩個趨勢是不變的:一是服務消費者,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好,中國電商永遠是消費驅動型;二是服務中小企業,把創業門檻不斷降低”,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研究員胡麒牧稱,這一方面要求商家具備更高的“數字素養”才能跟上電商平臺的發展節奏,另一方面也需要電商平臺給予更多的資源傾斜中小企業,幫助其展開全鏈路的數字化轉型。
出品:南都商業數據新聞部零售實驗室課題組
報告撰寫:馬寧寧
實地調研:馬寧寧 賀蓓 徐冰倩 黃培 汪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