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8-04-08 11:48 來源:文匯報
“中國制造2025”從國家層面確定了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總體戰略,明確提出: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發展智能制造是未來制造業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也是實現中國制造業智能升級、跨越發展的根本途徑。與之相對應,對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物”沒有“人”的傳統生產,將在智能制造時代被顛覆
廣義而論,智能制造是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貫穿于產品、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及制造系統集成,實現制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不斷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效益、服務水平。
傳統企業將制造過程劃分為三個層面,即工程層面、技術層面和技能層面。工程層面的工作是產品的設計、規劃與決策工作;技術層面的工作是生產第一線的工藝設計或設備維護工作;技能層面的工作是生產第一線的設備操作工作。
然而,在智能制造過程中,各層面的工作將相互融合,從而使工作結構呈扁平化趨勢。這種不同層面間的融合需要大量融技術理論與技能操作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也使智能制造在人才需求層次上整體呈上移趨勢。
智能制造的關鍵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方式與技術來達到智能化的效果。“中國制造2025”對我國技術創新與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做了具體規劃。但創新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智能制造將內在地要求從業者進行創新性研究,研究與創新將成為智能制造工作內容中的應有成分。
比如,在傳統制造企業中,就個體員工而言,服務與生產是相互分離的,服務屬于銷售或售后服務人員的工作范圍,車間內的從業人員只是按標準生產產品,往往眼里只有“物”,沒有“人”。智能制造將完全改變這一狀況,它的目標是把生產線與庫存、產品和客戶全部連通起來。
應用型人才學歷層次高移:“本科及以上”才是趨勢
隨著高新技術在高端制造業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加大,一些技術水平較高的企業和技術崗位,將需要更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
具體而言,他們既能動手實踐,又具有較高學歷層次,擅長技術攻關和技術革新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在智能制造產業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這一需求特征也相應帶來了人才培養層次高移,本科及以上層次技術教育成為未來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的必然趨勢。
“中國制造2025”主導下的高端制造業發展,以智能化生產為主,知識密度高且多維集成,高新技術中知識的含量越來越高。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應具備更全面、寬廣的知識背景,要具有自動化、信息技術、機械專業等多學科背景知識,同時要了解3D打印、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
事實上,現代技術越來越復雜,不同領域的技術之間相互滲透。智能機器人可替代部分“低技能”勞動力,但智能化生產線和大數據系統的指揮、操作和運營需要更具專業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彌補機器的不足。這就要求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能夠運用專業知識操作智能化設備,并對智能制造設備進行技術維護、咨詢、管理和服務。
此外,智能制造將各個制造環節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不同的職業分工將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合作。與之相對應,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既要負責生產,也要參與研發與設計;既是生產者,也是智能生產系統的管理者與問題解決者。因此,快速適應角色變化的能力、與他人之間良好的交往與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和執行任務的能力都是智能制造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創新意識與工匠精神高度融合,是智能制造時代的新要求
“中國制造2025”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跨領域跨行業系統創新。數字化制造、網絡化制造以及智能化制造模式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
《第二次機器革命》 中的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創新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他們能夠創造出新產品、新服務或新商業模式,正成為市場的主要支配力量。實施“中國制造2025”非常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智能制造人才。
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它是一種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涵蓋了堅忍不拔、一絲不茍、嚴謹專注等職業品質。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無論社會經歷怎樣的深刻變革,技術如何發展,職業如何變遷,產品的質量是最大的競爭力,未來產品取勝的關鍵就在于注重細節、注重品質。從這一意義上說,高度智能化的生產制造模式和工匠精神完全契合。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之間有著高度的融合性,用創新的精神對產品和服務進行精雕細琢、追求極致,兩者結合體現了智能制造的時代要求。
(作者為上海電機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