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8-03-07 16:59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
“沒有高技能人才,就沒有‘大國工匠’,就支撐不起高質量發展。”2018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傳統產業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對此深有了解和體會。
代表們建議,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要求人力資源建設能力不斷提高,高技能人才儲備和培養水平亟須快速提升,而這不僅需要企業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和完善,更需要社會人才培養培訓的基地和渠道,需要國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撐。
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
來自鋼鐵行業的基層代表鮑守坤今年兩會最關心“如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問題。
鮑守坤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我國正在從鋼鐵大國轉變為鋼鐵強國,但鋼鐵冶金專業的學生卻十分短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成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需求。
不僅鋼鐵行業,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環保等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領域,高技能人才均嚴重短缺。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1.65億人,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萬人,占就業人員總量的6.2%。從數據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無論總量還是比例,均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僅如此,我國高技術人才還存在著結構不合理、人才斷檔等現象。
從市場供需來看,近年來,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崗位數與求職人數的比)一直在1.5∶1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1以上,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初步估算,中國高級技工缺口近千萬人。《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業升級的宏偉目標,10年以后,中國的產業工人有望達到1億人。按照比例推算,中國制造業高級藍領工人的缺口將擴大到3000萬—5000萬人左右。
代表們認為,高技能人才缺失及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對發揮人才紅利優勢、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仍然是一個制約因素。
適度調整現有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李承霞是一名干了近20年的縫紉操作工,在工作中,她深刻體會到,一線工人的技能提升,不僅是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要求,更是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質量變革的有效途徑。
在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高技能人才在深化供給側改革、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傳統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人才支撐,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支撐。
鮑守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適度調整現有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政府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發揮企業主體責任,建設千個“龍頭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固化長效機制,并逐步將成功經驗全面推廣至各產業。把傳統的人才培養“計劃任務式”轉變為“按需點單式”培訓,讓實訓基地成為輸送高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
孫景南是一位來自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車體車間的女電焊工,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她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要不斷加強學習,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提升履職盡責的水平,更好地反映基層工人的聲音。”她建議國家為一線工人出臺制度化的培養機制,為年輕的一線工人打開一條提升自己的綠色通道,催生更多的高技能領軍人才。
鮑守坤還建議,由政府相關部門健全完善職業技能鑒定制度,對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實行社會化改革;建立緊缺型工種高技能人才培訓補貼機制,實施對通過學習取得技能等級證書并實現長期應用的技能人才直接給予補貼的政策。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
“發揮輿論和政策的導向作用,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選樹技能人才典型,適當提高各行業技能領軍人物當選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比例。加強輿論引導,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和社會地位。”鮑守坤建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
身為一線工人的全國人大代表栗生銳將圍繞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以及高技能人才培養,向大會提出相關建議。栗生銳表示,將認真履行代表職責,精心準備議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審議好大會的各項報告。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清是東風商用車總裝配廠調檢一車間“王濤班”的班長,他參與調試的25萬多輛車,沒有一輛出過質量問題,是名副其實的“工匠”。“我現在就是想把一線工人最關心的事——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傳承,作為議案反映上去。”王建清說。
事實上,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據統計,在選出的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468名,占代表總數的15.70%,提高了2.28個百分點;專業技術人員代表613名,占代表總數的20.57%,提高了0.15個百分點。一線工人代表、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代表的比例有所上升,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技術型人才的重視。
今年1月23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協同作用,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強技術工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代表們認為,《意見》明確傳達出對培育高質量技能人才的重視,這意味著高級藍領將成為高收入群體、被社會尊重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