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7-12-05 16: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11月25日,第三屆“匠心品質,創見未來”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暨2017中國制造年度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如今,“中國制造”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中國電視機企業制造了世界最薄的電視機;中國制造的洗衣機平穩運行、無噪音,洗滌技術也領先全球;中國冰箱企業獨創的瞬間冷凍技術,可以大大節省食物解凍時間……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1%的受訪者對“中國制造”的未來有信心。服飾(51.6%)類“中國制造”產品最受歡迎。49.7%的受訪者認為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與知識產權保護不充分制約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化發展。
81.1%受訪者對“中國制造”產品質量給予肯定
“‘中國制造’產品越來越好了。”北京某高校大四學生張梅之前一直用蘋果手機,后來改用了國產手機,“完全不比蘋果手機差。無論是軟件、屏幕、照相功能還是待機,各方面性能都不錯,價格還不貴”。張梅覺得,現在的中國制造產品,尤其是中國制造的生活用品,質量都非常不錯。
“整體來看,‘中國制造’有很多閃光點。比如服裝鞋帽,質優價好,童叟無欺。”天津某高校研究生黃亦琬認為,當下值得一提的“中國制造”很多,比如煮蛋器等新興的小家用電器,以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
哪類“中國制造”產品最受歡迎?調查顯示,服飾(51.6%)產品位居第一,然后是生活日用品(49.9%)、鞋帽(46.5%)和家用電器(46.2%),其他還有:箱包(33.1%)、食品(26.5%)、玩具文具(24.0%)、建材(22.0%)、汽車(16.1%)和輕奢品(7.9%)。
調查中,81.1%的受訪者表示“中國制造”產品質量好,其中22.2%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好。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賈晉京介紹,近幾年來,“中國制造”有很大進步。宏觀來看,10年前中國制造業產值為美國的60%,如今已是美國的1.8倍,超過了美日兩國總額;微觀來看,“中國制造”質量明顯向著中高端方向發展,很多領域比如工程領域的高鐵,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根據全球海關共同的商品分類標準,國際市場共有5205種商品。2015年,在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商品中,有1810種商品來自中國,數量是第二名德國、第三名美國、第四名日本的總和。而且前十名的國家,除了中國的市場占額不斷上升,其他國家都在下降。這說明,‘中國制造’正在迅速占領中高端國際市場”。
59.8%受訪者認為價格優惠是“中國制造”最大優勢
“現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各個行業都充滿了商機。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制造’在價格和質量上維持了很好的平衡:既不讓人覺得貴,質量也過關,甚至帶來驚喜。同時創業團隊在一定程度上也助力了‘中國制造’的發展,加上政府對于創業的大力支持,我非常看好未來的‘中國制造’。”張梅說。
黃亦琬認為,“中國制造”的優勢在于基礎行業,比如農產品、紡織品和陶瓷等,“我們通過對外出口基礎用品,立下了很好的口碑,在國際上獲得了質優價廉的評價”。
“中國制造”有哪些優勢?調查顯示,價格優惠,吸引力大(59.8%)被認為是最大優勢,然后是中國招牌,值得信賴(48.0%)。其他還有:質量過硬,售后無憂(43.5%);設計時尚,實用方便(30.5%);政府助力,創新升級快(23.1%)。
基于這些優勢,84.1%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制造”的未來有信心,其中28.8%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信心。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賈晉京分析,從需求方面來講,“中國制造”取得的優勢得益于人民需求的飛躍性變化。“中國‘二度城市化’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對電子產品、移動支付等城市化發展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這些都為‘中國制造’發展提供了動力,使其不斷向著高科技、更環保、更綠色的方向發展。”從供給方面來講,則在于當下的創新發展模式。“這個‘創新’是廣義的。綜合來看,大創新需要生產和消費共同參與。如今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創新體系,整個工業體系也是最完備的。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國和工業生產國,也促進了‘中國制造’的發展”。
49.7%受訪者認為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與知識產權保護不充分制約了“中國制造”國際化發展
“歐美國家在輕奢品上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在汽車品牌上,傾向于選擇德產、日產的人不在少數。”張梅認為,一些“中國制造”產品的競爭力不足,表面看是知名度不夠,實則是對市場上目標人群的需求調研不充分。
黃亦琬覺得“中國制造”品牌觀念、版權觀念和文化內涵都還遠遠不夠,“我們生產的產品雖然多,但不少都是‘代加工’‘代生產’業務,核心技術和品牌都不是自己的。”她舉例,國外的某款運動品牌在國內流行后,國內廠商復制出了設計、顏色搭配、宣傳方式等幾乎與之一樣的山寨品牌。“雖然質量不算差, 但這樣的‘中國制造’不可能在發達國家打開市場”。
無論是家用電器、服裝鞋帽還是食品,“中國制造”近些年的成果斐然,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制造”仍有上升空間。民調顯示,質量水準(59.4%)被認為是最需要提升的,之后是設計理念(45.5%),品牌意識(45.4%)和創新能力(37.8%)等。
對于“中國制造”在國際化發展上面臨的問題,49.7%的受訪者認為是核心競爭力不足與知識產權保護不充分。其他還有:國際化人才欠缺(48.0%),對全球市場與消費趨勢欠缺精準研究(47.7%)和品牌觀念不強(43.3%)等。
“如果將‘中國制造’比作一個運動員,他現在已經有了很強的身體素質,很好的潛能,但要想成為一個世界級領先選手,還需要更加先進的訓練和管理。”賈晉京認為,“中國制造”的不足,一方面體現在中國品牌不足,名牌不多。這其實是整合全球價值鏈的能力不足。其次,“中國制造”需要提升整體的競爭力,在國際上打開市場。“一些國內的專利可以交叉授權,在國際競爭中進行更廣泛的合作,以增加國際競爭力。而不是國內品牌間互相壓制,這樣會削弱‘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會產生一部分廠家不尊重專利申請,一部分廠家特別尊重專利申請,在此花費過多資金的情況。”同時他表示,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需要得到進一步重視和發展。
受訪者中,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占34.4%,二線城市的占43.5%,三、四線城市的占17.9%,縣城、城鎮的占2.6%,農村的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