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7-08-15 15:24 來源:中國工業報
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話語權。目前,制造業的升級尤為重要。“制造業”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分析問題和加入要素出發,缺什么補什么,這其中不僅包括加互聯網的融合,還要加上技術的創新、機制的變革、跨界的融合,為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優秀企業提供資本支持。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主旋律,也是“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抓手。第十三屆中國工業論壇在北京召開,睿道資本董事長路躍兵在會上表示,用好資本是可以成為實體的助推器的。
資本促進發展
路躍兵表示,私募股權在中國比美國更有空間,中國投資形式比美國要多得多。發展、改革、開放的維度,中國也比美國要多得多。LP(有限合伙人)今后發展需要關注中國金融市場全球配置問題,中國企業正在轉型升級與改革,PE(私募基金)、VC(風險投資)需要服務于中國企業的全球布局,打出“組合拳”,微觀來說是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和做大做強。基于此,路躍兵設計了產業混合母基金的概念。
他指出中國的PE、VC發展雖然晚,但是勢頭迅猛。在這個過程中,GP(普通合伙人)充當了重要的驅動力,LP則基本上相對被動。從長期看,我國雖然有耐心推動PE和VC的發展,但LP往往很缺乏。這就提醒我們應該思考以下問題,即如何在中國培育成熟專業的LP,使人們認識PE資產以及它與經濟的互動和貢獻。此外,從金融角度看,PE資產的性質如何等。
為了更為詳細的解釋這些觀點他舉了一個例子來闡述,比如說基金投資了一個公司,實現改制,將公司的體制機制從所有權多元化到治理結構合理化,最后戰略梳理做成了國內一個很不錯的工程機械制造商,這是第一步。然后帶著這個企業到意大利去并購,把某個公司并購下來,這樣該公司今后發展的技術儲備就拿下來了,再去發展技術,該公司就站在了一個很高的起點上去創新。
與此同時,該公司把在東歐以及北美的銷售渠道也并購進來了,一下子拓展了全球的銷售渠道和服務網點,可以說資本在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說技術發展用市場、用金錢是換不來的,路躍兵不這么認為,對此他用了一個實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說:“從2005年第一列動車引進中國,到現在我們最新的復興號,高鐵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說以市場換技術,以資本去并購技術,這條路是可以走通的。基于這一點,資本會利用其包含的各種不同形式來實現,比如說VC,我在這之前培養了很多風險投資基金,他們投資很多創新型的企業,例如說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當時我投了三家基金,這三家基金分別投資了阿里巴巴事實證明很成功。”
路躍兵在工業制造業領域深耕多年,從早年的卡特彼勒,到福特汽車進入中國市場開展合資,以及現在的睿道資本,這一路都是從事著工業領域的投資,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資本將全球最頂尖的技術產品和最好的創新資源引入中國市場,并且充分消化吸收進而有嶄新的成長。
投資重視實質
創新發展論壇上,在討論企業是要多元化還是專業化更受到資本青睞時,路躍兵表示,只要是好的企業、有發展的企業,不管是多元化還是專業化,資本都會跟進。
哈佛大學教授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跳躍猴子理論。同理,企業家要想從一個領域轉到另外一個領域里,他要把一些資源配到另外一領域的時候就面臨一個選擇,因此企業是否要多元化發展就需要面臨很多的考驗。
對于是否要多元化發展的爭論由來已久,而且在全球范圍內,不管是從企業的角度還是學術的角度目前都莫衷一是,另外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都不勝枚舉。記者了解到,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多元化發展興起于美國。其原因有二,第一,當時的全球市場是分裂的,全球化的程度不高,企業發展受限于市場規模,一個企業想做大只有在有限的市場中進行多元化的生產才能達到目的。但現在是高度全球化的市場,單一產品同樣可以支持企業大規模的增長。
第二是信息技術,由于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解決了諸多之前不能實現的問題。路躍兵用卡特彼勒的實例解釋了多元化的卡特發展過程。卡特在行業領域可以說是單一的工程機械生產商,但細分之后它有礦山設備、道路機械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卡特又是個多元化的企業。因此在合理范圍內進行多元化是非常可行的。
對于專業化,記者提到對目前非常有熱度的工匠精神的理解,路躍兵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我覺得工匠精神與其說是一個個人、企業的事,或者是一個微觀的事,不如說是一個國家的事,是一個宏觀層面要考慮的事情。當一個企業生產了一年,賺的那點東西不如弄一塊房地產的經營;當一個企業辛辛苦苦招工人然后又進行研發又開拓市場,忙活半天不如企業從銀行貸款,以5%~6%的利率貸款,然后以12%~15%的利率再貸出去更賺錢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去實現工匠精神。”
所以,路躍兵認為,工匠精神應該代表了一個整體的國家的營商環境。德國有1300多家全球非常領先的、每個細分領域的那種隱性冠軍企業,那是因為他們有企業成長的“土壤”,這種“土壤”就需要國家和社會共同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