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7-06-12 11:52 來源:新浪新聞
德國庫卡工業機器人、曼德機器人氣動主軸、發那科焊接機器人……6月8日上午,國際智能機器人展覽會——振宗機械展在厚街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東莞的智能制造設備與國際知名品牌產品同場展示。
目前,廣東省正在推進“機器換人”戰略,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信息、家電、通信、裝備制造業等產品規模已達3000多億元,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將成為制造行業下一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東莞市政府還設立了“機器換人”專項資金,大力推動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并扶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
當前,東莞聚焦發力智能裝備制造業,從昔日的造產品、買設備、用機器,到今日的造機器、造生產線、造智能工廠,引領產業體系創新升級。
在這輪人工智能的國際競爭下,智能制造深刻地影響著全球智造產業版圖的劃分。在與國外巨頭的激烈競爭與合作中,東莞的智能裝備產業正在探索著前行方向。
A 工業機器人國產化正在加速
走進正業科技位于松山湖的廠房,只見機器人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前端接單和后續的物流也是全程自動化。這是正業科技自我研發的智能工廠3.0版本。企業技術總監梅領亮說,該技術在行業中處于領先的位置,甚至可對標海外。
正業科技由一家小作坊,轉型成面向全國市場的裝備企業,又轉而進軍國際市場,是“東莞制造”向“東莞智造”轉型升級的先行者。
在勁勝精密東城廠區,機器人在廠房中忙碌,工人只需在控制中心或手機上對機器進行實時監測和遠程操控。曾經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無人工廠”,在勁勝精密成為了現實。
更難能可貴的是,勁勝精密所用的智能裝備、數控系統、工業軟件均實現了國產化,其中莞產設備占據了相當比例。
勁勝精密執行總裁王建說,以前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勁勝精密沿用的是國外的設備,這些設備不僅所花費的成本很高,而且難于掌握生產的數據。原來國外設備操作的數據掌握在原廠商的手里,使用者無法掌握大數據,這對企業長期的生產是不利的。
后來隨著國內技術的突破,勁勝精密開始采用“國產貨”。如今勁勝精密可以輕松地完成對數據的采集、生產預案分析、生產模型的搭建、智能化生產等流程。王建說:“如今,在生產的過程中,集成控制系統起著‘大腦’的作用,由系統完成數據的收集和發出指令,還可以通過云端的大數據來進行分析,及時發現設備的損耗,改善產品的品質。”
不僅勁勝精密,倍增試點企業瑞必達在生產過程中也是沿用了國產設備。記者走進位于松山湖國家高新區的瑞必達工廠,偌大的廠區只有少數的工作人員,唯有機械手和工業機器人在有條不紊地作業。
令記者更為驚嘆的是,這套智能制造裝備由瑞必達自主研發,國產化率99%以上。東莞市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建軍談到“費功夫”研發機器人的緣由。他說:“我們的主營業務是生產手機屏幕玻璃,隨著手機行業更新換代的加速,在外購買機器人很難符合企業生產的需求,自我研發工人機器人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確定自我研發規劃后,曾建軍組建了以工程師、博士為代表的企業研發團隊,琢磨著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如今看來瑞必達自我研發的工業機器人的成效是喜人的。自從實現機器換人后,瑞必達的月產觸摸屏玻璃800萬-1000萬片,與之前相比增長100倍。
瑞必達嘗到了東莞“智能化改造”的“頭啖湯”,在精雕、絲印、烘烤等多個環節實現智能化改造,從小小的玻璃制造“玩”到了智能車間。曾建軍說,目前企業核心智能制造裝備100%自主研發,這不僅調動了裝備制造廠商研制的積極性,也說明國產智能制造裝備也能勝任行業中智能制造的新模式。
勁勝精密、瑞必達的經驗無疑為其他制造企業帶來了示范經驗。去年7月,國家工信部、省政府、中國工程院在東莞召開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暨智能制造裝備應用現場經驗交流會,從側面印證了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的步伐在加速。
B 從追趕者到引領者并打破國際壟斷
生產企業采用國產設備的加速,對設備生產商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由于技術、核心零部件的短板,讓很多國內機器人公司吃盡了苦頭,同時也激發了設備生產企業創新研發的熱情和積極性。
一塊手掌大小的鋼板放進了激光切割機里,操作人員調撥手上的遙控器,鋒利的激光上下跳動20秒,鋼板上就雕刻出放射性的花瓣……這是由正業科技自我研發、生產的UV激光切割機。值得關注的是,該設備不僅讓正業科技打破了國外的壟斷,而且在海內外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這款激光機凝結著正業科技團隊自我研發創新成果。由于國外頂尖品牌有著數十年的技術和品牌積累,出身東莞本土的正業科技要從它們手中搶到訂單不是件容易的事。梅領亮深知,國內使用的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品牌,很多企業在購買設備時要進口牌子。
這樣的“印象”不僅讓設備的價格居高不下,而且致使不少以正業科技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的莞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吃了閉門羹。為了打破國際巨頭的壟斷,梅領亮帶著一班工程師、技術員組建了研發團隊。直到2005年前后,經過研發中心團隊上下的共同努力,正業科技終于發布了第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設備產品,可直接對標國外頂尖品牌。
繼該儀器設備后,正業科技繼續提升技術工藝,完善產品功能,先后研發出自動化X光檢查機、自動化貼補強機以及UV激光打孔機等產品,均打破海外市場的壟斷,不僅促進同類設備價格的大幅降低,而且取得了行業的發言權。
在幾年前的一次國際性的展會中,正業科技所展出的最新產品成果引起廣泛關注,不少國外廠商均到展位前洽談合作事宜。此時,一名來自美國行業領軍品牌企業的參展代表跑到正業科技的展位前,稱正業科技搶了他們的市場。當時,梅領亮意識到正業科技逐漸從原來的小作坊蛻變成行業的引領者,在國內外市場中頗具影響力。
倍增試點企業巨岡機械也是從行業的追趕著成為引領者的代表。走進巨岡機械的生產車間,在面積4萬平方米的廠房里,滿目擺放著在不停歇地運轉的高端數控機床。
“我們研發、生產的五軸五聯動的鉆攻中心與國外巨頭不相上下,價格卻是國外產品價格的70%。”巨岡機械總經理黃光景告訴記者,經過技術的攻克和工藝的提升,我們的產品正在逐步縮小與德日等工業大國的距離,這款裝備更是曾完勝世界上數控系統科研制造最強大的企業日本發那科。
從大型的工業機器人到小小的零配件,一大批莞企憑借著敏銳的嗅覺,攻克一項項被國外企業壟斷的技術,使國內制造業降低成本,實現自身發展。
比如,絕對值編碼器,相當于機器的“眼睛”,是很多制造業企業的必需品,這門技術也是被海外所壟斷。而盈動高科自動化有限公司正在嘗試打破這一格局。企業副總經理羅日輝說,盈動高科推出的絕對值編碼器精度及可靠性已不亞于國外品牌,填補國內運動控制重要核心件領域的一個空白。
在一定程度上,國內智能裝備企業的崛起對國外廠商構成了威脅。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對于一些用量較大并在行業內具備競爭力的國產同類產品,外國機器人制造商在價格上作了讓步,降幅在15%-20%。
C 聯手國際巨頭提升“東莞智造”水平
雖然產品品質、技術、高性價比等多個方面取得了市場的信任,但從長遠來看,機器人產業國產化之路還很漫長?;氐綎|莞,其智能制造國產化之路也很漫長,在東莞制造裝備業中,上下游企業不配套、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人才不足、創新能力不足等多個問題依舊突出。
日前,全球公認的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安川電機與東莞倍增試點企業長盈精密在松山湖簽訂合約,成立合資公司——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新公司將致力于開發最新一代小型六軸工業機器人,以改變國產工業機器人質量差以及缺乏核心技術的現狀。
本次聯手安川電機,基于雙方戰略發展的需求,雙方在資本、技術、人才、行業應用等多個層面達成更高層次的深入合作,共同打造機器人龍頭企業。企業負責人莫卓亞介紹說:“這不僅可以幫助長盈精密攻克機器人制造核心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更主要的是,合資公司可以利用彼此的行業應用經驗,幫助更多的外部企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另一家倍增試點企業、智能裝備莞企拓斯達在國內率先自主研發出機器人控制器,打破了歐美日等國家的壟斷,也使得機器人功能的二次開發和協作變得簡單。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公司每年都保持50%以上復合型增長。
作為廣東首家創業板上市機器人骨干企業,拓斯達專注于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的研發、制造、銷售。在該公司智能車間內,其自主研發的第一款“六軸工業機器人”,通過運用工業云等技術,可以高速高精度穩定靈活地運轉,能實現自動抓取打磨、自動識別位置組裝貼標等。
去年4月,拓斯達與全球知名的機器人企業ABB簽約展開合作,在3C、注塑、壓鑄等領域共同發力。在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看來,與行業的國際巨頭合作,可為拓斯達的競爭優勢再增籌碼,也可助東莞機器人產業發展提速,也是推動中國傳統制造業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
與長盈精密、拓斯達不同的是,倍增試點企業東莞市澳星視聽器材有限公司計劃在近期收購一家海外的企業,以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企業董事長趙文發說,海外市場在細分領域創新力足、品牌強、有完善產業鏈,而東莞有很強的制造能力和資本,通過并購,兩者強強聯手,企業可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增長。
據東莞機器人產業協會統計,東莞目前的機器人及其相關配套(包括基礎零配件、集成系統商等)的企業至少有500家。目前東莞機器人企業數約占全國總數的10%。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為了與國際接軌,近年來不少莞企相繼去海外取經。在今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數十家莞企組成“東莞智造軍團”抱團觀展、學習、經驗交流。
倍增試點企業匯興智造是觀展的智能裝備企業之一。在參展之后,企業董事長鐘輝深有感觸:“國際工業展是拓展市場和交流創新的重要平臺,一方面匯聚了海內外智能制造生產商,另一方面是世界智能制造最新技術的展示舞臺。從中我們可以對標國際企業尋找差距。”
針對目前東莞智能裝備整體的發展現狀,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石勇提出,東莞應打造全球性的創新網絡,要善用外力,同時要積極開展戰略部署,在一些關鍵節點優先布局。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提出,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與國際至少相差10年。在縮短兩者間的差距上,國內的企業可學習借鑒國外優秀企業的經驗。經過多年的培育,美國和日本等國際性企業的技術和產品都非常成熟了,在行業里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因此,接下來,東莞乃至國內的智能制造企業可從中尋找符合自己產業特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