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7-05-03 17:06 來源:中國電子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6%,比1~2月加快1.3個百分點。第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2017年工業增加值的回暖和我國當前經濟增速回升、價格總體平穩、就業規模擴大和國際收支改善等綜合因素相關。經歷2016年的調整之后,我國經濟整體預期向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下,供求關系有所改善,是工業增加值回暖的重要條件之一。
工業增加值回暖五大因素
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來看,工業增加值的回暖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在諸多因素共同驅動下實現的必然。
第一,全產業的向好趨勢。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經濟整體向好,這意味著不僅是我國工業增加值回暖,各個產業的數據實際上都有明顯的向好趨勢。從我國的工業大類來看,數據顯示,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6個行業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工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占87.8%;在統計的596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有443種保持同比增長,占74.3%。這說明我國工業整體表現向好、產業增長面擴大。
在其他工業數據方面,例如工業用電量增速回升明顯、企業開工意愿增強、用工需求延續回暖態勢、出口出現向好態勢等,都為工業的發展帶來了信心,是工業增加值回暖的重要動力。
第二,戰略產業帶來的推動力量。在我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產業的推動下,我國工業所獲得的支撐加強、企業效益恢復性增長。從我國2016年至今年第一季度的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工業當中的高科技產業以及戰略新興產業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動力。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3.4%和10.3%,處于領先地位。
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增長,也為工業中其他大類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拉動了我國傳統產業如機械、鐵路、船舶等產業的恢復性增長。同時在結構性供給側改革的驅動下,傳統產業前期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企業前期效益不佳的狀況有所改善。
第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倒逼第二產業快速、穩健發展,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2017年第一季度GDP的組成情況來看,我國服務業以同比增長7.7%、高于GDP增速0.8個百分點的速度,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1.7%。
我國服務業和工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結構中,工業的整體水平和產品品質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服務業提供的價值整合。在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以工業為對象來提供服務,因為服務業本身難以創造出獨立的價值,需要基于實際的產品之上。工業制成品的質量、價值越高,意味著為其提供服務的服務業能夠在其之上創造出更多的衍生價值,并有助于拉近工業制成品與消費者之間關系、融合并優化工業產品鏈的發展。
第四,中小微企業發展帶來新動力。經過雙創的浪潮驅動后,社會上首批創立的創業型中小微型企業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對經濟發展已經開始具備一定的貢獻力量。盡管小型企業今年3月份的PMI數據為48.6%,依然低于榮枯線之下,但該數據較2月份上升2.2個百分點,已經處于近年來較高水平。
從中小微企業整體發展來看,這類企業的生產運營情況較為穩定,企業創新能力在社會中處于較為突出的地位。同時,在國家對中小微企業高度重視、提供了諸多扶持、創造了多種機會的情況下,中小微企業得到了更多的驅動力量,也為工業發展帶了新的動力。
第五,新動力的快速發展。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以及各機構調研的結果來看,我國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知識技術密集、高附加值行業,在2017年第一季度繼續保持較高速的增長,這種增長也在為我國的工業轉型不斷奠定基礎。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高技術產業2017年第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長13.4%,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55.1%,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增長26.4%,光電子器件產量同比增長51.6%。這些數據都說明,我國的人才興國戰略已經為各類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并將這些科技繼續加以實踐,應用到了研發新產品、制造新材料、開拓新市場的生產活動當中,進一步推動了工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從我國未來的發展動力來看,新動力將在未來成為我國工業乃至宏觀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就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來看,包括電子信息產業、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快速成長,成為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尤其是以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在我國各行業廣泛應用,“互聯網+”成為我國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要素。
作為我國智能制造的基礎支撐和制造業的核心內容,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電子信息產業是國家戰略中重點突破的領域。盡管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產業,但就該行業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而言,還存在諸多不足和障礙。因此,我國也通過多種方式齊頭并進,有效推動了電子信息產業的進步,令其有能力、有實力成為支撐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通過注重對電子信息產業的人才進行培養,實現該產業的健康發展。電子信息行業與其他傳統行業相對比,存在技術和資金密集、固定成本高、研制開發投資高、對標準的高度依賴、需要不斷完善客戶體驗等諸多方面的難題。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一方面在不斷培養該行業相關技術人才,通過人才修補行業前期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另一方面,我國還不斷在該行業投入、引導資金,在為行業帶來充沛的資金流的同時,滿足行業人才的生活所需,提高人才的可支配收入,保證通過人才實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轉化,以此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的進步。
二是加強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建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需要各驅動因素齊頭并進,短板是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在我國各產業發展初期,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往往是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我國在此方面不斷通過政策引導加強創新的能力,以期積極應對世界上科學技術進步,并通過多方力量的扶持推動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上激烈的市場競爭。從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成就來看,以華為等為代表的企業已經贏得了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令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同行們更有信心面對國際市場上的殘酷競爭。
從近兩年的數據來看,在國家對產業發展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國電話用戶和互聯網用戶規模已經位居世界首位,彩電、手機、微型計算機、網絡通信設備等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在電子信息企業中,百強企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有6家,超過100億元的有58家,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在電子信息產業結構方面,非話音業務2016年的收入占比由2010年的42.3%提高至75.0%;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占電信業務收入的比重達36.4%。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加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視產量占彩電、計算機產量比重均超80%。軟件業業務收入占電子信息產業業務總收入的比重從2010年的16.7%提高到2015年的27.9%,新興信息服務業態蓬勃發展,行業集聚水平提高,創新能力穩步增強。
從我國當前的相關政策來看,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位置越發重要,這意味著該產業需要在重點領域、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或取得實質性成績,才能實現更好的成長和增長,成為工業增加值、國民經濟發展、國家戰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