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6-11-14 15:29 來源:中國工業報
消費性電子具有體積小、周期短、迭代快、規模大、效率高的特點,因此對于制造裝備的可靠性有著嚴格的要求。雖然長期以來我國數控機床產業的發展不盡人意,但在3C(電腦、通訊和消費性電子)產業卻獨放異彩,不僅在整機上有了很大突破,在核心的數控系統領域也斬獲頗豐,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莞勁勝)“移動終端金屬加工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就是一個縮影。
“十八羅漢”劍出鞘
眾所周知,3C產品的組成零部件數量眾多,如手機就包含觸摸屏、顯示面板、主板PCB等較大的零部件,以及攝像頭、結構件等其他細小零部件,且基本都是非標產品,體積小、絕對精度要求高,因此生產組裝的自動化改造難度也較高。
但與此同時,包括外殼、蓋板等在內3C產品零部件制造技術以及整機裝配技術工藝和設備都相當成熟,加工內容重復度高,勞動強度高,符合自動化改造的特征。由此,東莞勁勝確定了智能制造項目的實施目標:實現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0%,產品不良品率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5%。
歷時1年,目前東莞勁勝已建成擁有10條自動化鉆攻生產線的智能車間,建立了智能工廠設備大數據平臺,通過對設備實時大數據的采集、分析,實現了機床健康保障、G代碼智能優化、斷刀監測等智能化操作。另外,項目還建有普及型自動化鉆攻推廣線(20臺鉆攻中心機床和12臺工業機器人)、機器人自動拋光打磨生產線(12臺工業機器人)、用于智能制造人才培訓的智能生產線等。
通過硬件建設和軟件開發,東莞勁勝實現了數控設備與機器人的協同作業,在業內率先實現裝夾環節采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并建立起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制造現場智能感知系統,實現了對加工中心、機器人、物流裝備等的全面支持。而在整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三國”的應用功不可沒。
據東莞勁勝工廠負責人介紹,“三國”是指智能工廠全部使用國產智能裝備、國產數控系統、國產工業軟件。
東莞勁勝執行總裁王建表示,項目啟動之初,公司考察了西門子在成都的數字化工廠,被要求將已有設備的控制系統全部換成西門子的系統,這樣不僅增加成本,技術人員也需要重新適應新系統,關鍵是“我們還無法獲得制造數據的全部控制權,所以最終沒有采用西門子的方案”。
除了西門子,東莞勁勝還比較了IBM等國際巨頭的產品,也都存在硬件成本高、系統不可控、數據不安全的局限。
最終,東莞勁勝將目光轉向了國產產品,并聯合華中科技大學、華中數控、創世紀機械等18個國內單位,組成了以勁勝為核心的智能制造“十八羅漢”。
現在看來,由于“三國”軟、硬件系統之間深度開放并互相融合,才為智能工廠的信息集成、數據集成以及各種智能化功能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保障了工業數據的安全可控。目前,智能工廠最核心的設備———配套國產數控系統的國產高速鉆攻中心機床,已能與進口同類產品同臺競技。
國貨當家待有時
3C行業對數控機床的高速高精加工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對加工效率尤其敏感。以一個3000臺機床規模的3C加工車間為例,若單件加工效率提升10%,意味著可節省300臺機床的費用。
“以前的生產線只能做1個產品,通過柔性化生產線、通用性料盤、通用型機器人手爪等,現在生產線能做到同時有序生產9個產品而不亂。”王建說,借助斷刀檢測、機床健康診斷和自動監測等系統,勁勝成功把品質良率提高到了98%。
東莞勁勝合作伙伴、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也表示,一個環節出現失誤,會導致整個生產線癱瘓。通過給刀具裝上芯片實時傳輸數據,斷刀的判斷準確率可達到90%以上。“這相當于給機器人拍心電圖,如果波形出現異常,大數據中心馬上會發指令讓機床暫停,并提醒操作人員換刀,有效避免斷刀帶來的損失。”
選擇國產設備之路并非沒有風險。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坦言,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智能制造所需的關鍵裝備、核心零件和應用軟件,但過去即便有,不少用戶也不太愿意用。
在國家的引導下,目前這一局面已逐漸好轉。在王建看來,最重要的是國產設備的系統開放,能夠完整、即時采集和加工數據,并保證大數據應用的安全可控,滿足智能制造最核心的需求。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用中國自己的裝備武裝起來的高度自動化、數字化的智能化工廠,近年來不斷涌現。在東莞勁勝,數控機床、AGV小車、工業軟件等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這無疑增加了我國推進智能制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