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6-09-12 16:00 來源:中國電子報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根本動力。”9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長、院士、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周濟在2016國家制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表示。本次論壇由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承辦。
中國制造業面臨挑戰和機遇
周濟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其主要的特點是存在三個變化:一是速度變化,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二是結構變化,產業結構將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這是我們的目標;三是動能變化,發展動能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在新常態下,過去30多年來非常成功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因此中央提出了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很多的考慮和論證,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的創新,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要發展實體經濟,二是要建設制造強國,三是要激發企業活力,四是要堅持創新驅動。
對于我國創新發展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周濟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
一方面,中國面臨很大的挑戰,當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求科技創新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先機。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中國的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歷程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串聯式的發展過程,按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比如就工業發展而言,德國已經實現了工業1.0、2.0、3.0,現在在向工業4.0邁進。作為新興工業國家的中國,如果我們抓不住這次機會,在別人進行工業4.0的時候我們還在進行工業2.0,那就要在科技創新大賽場上落伍,就算我們實現了工業化還是有可能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被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中國也面臨很大的機遇。總體而言,我國發展仍然處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特別是我國制造業有著獨特而巨大的發展優勢,有著光明而美好的發展未來,我們要后來居上。這決定我們的發展過程必然是并聯式的,整體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對于產業發展而言,就是要工業2.0、3.0、4.0同步發展,而這給我們提供一個機遇,我們擁有更為寬廣的技術選擇,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使得我國工業化進程在時間上被大大壓縮。
當前,中國和發達國家掌握新一輪科學技術的機會是均等的,這為我們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可能。“變”就是機遇,我們可以通過掌握新工業革命核心技術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制定者,可以不再跟在西方發達國家后面發展,而是依靠工程科技創新和并聯式發展,這將大大加快中國工業現代化進程。
今后30年,在“智能制造”這一核心技術方面,中國制造業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完全可以實現戰略性的重點突破、重點跨越,實現與西方發達國家并行甚至超越。我們應該有這樣的道路自信,應該集中全國優勢力量打一場戰略決戰,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彎道超車、跨越發展。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
周濟認為,當今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新一輪科技革命有四大驅動力:一是信息技術呈指數級的增長,摩爾定律推動了整個信息技術的飛躍,特別是過去10年,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信息技術幾乎同時實現了群體性突破,全都呈現出指數級增長態勢。二是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普及應用,使得信息的獲取、使用、控制、共享變得非常的快速和廉價,產生了真正的大數據,使信息服務進入普惠計算和網絡時代,真正引發了一場革命。三是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戰略突破,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高速發展,不僅僅有量的轉化,更重要的是有質的、根本性的飛躍,如果說數字化、網絡化是這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將形成這次工業革命的高潮。四是集成式智能化創新。當今一種全新的創新方法即集成式智能化創新應運而生,催生了革命性的創新。比如蘋果系列產品、特斯拉電動汽車就是成功的典范。
對于智能制造的內涵和發展的愿景,周濟認為,智能制造即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也是《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大的系統工程,智能產品是主體,智能生產是主線,以智能服務為中心的產業模式變革是主題,以CPS系統和工業互聯網為基礎。
對于“十三五”的重點工作,周濟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全面推廣應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十三五”期間要大力推進“機器換人”為重點的技術改造,著重推廣應用數字化網絡化裝備和生產線,同時抓好智能車間和工廠的試點示范項目。“機器換人”可以大大節省生產線一線的勞動力,而其根本目的更在于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生產效率,提高制造企業競爭力。
第二,要用自主可控的先進裝備和系統武裝中國制造業。中國制造業不能夠也不可能大規模用外國的機器來替換中國的工人,這就給我們提供了發展的機遇,中國有必要也有能力發展世界一流的智能裝備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重中之重就是做強做優裝備制造業,用自主可控的先進裝備和系統武裝中國制造業。
第三,長遠來看,“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不斷產生,引發產業、經濟與社會的變革,為中國乃至世界帶來巨大的商機和歷史性發展機遇。“十三五”期間,要著重推進定制化規模生產、電子商務、延展增值服務和互聯網金融的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服務型制造,推動廣大制造企業產業模式的升級換代。
企業是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主體
周濟認為,企業是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主體,是財政投入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產業升級的主體,市場的驅動和企業積極性是創新驅動發展成功關鍵,必須從根本上調動企業家、管理者和工程師積極性。要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越性,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主導,用產學研金政深度融合,動員千軍萬馬,集中精兵強將,全面推進有組織的創新,這是我國制度優勢的體現。
周濟表示,要以金融創新服務于企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技術改造投資主要靠企業,政府也要給予支持,要降低企業債務負擔,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能力。
在今后幾年中技術改造將會是工業投資重要的方面,也是推進《中國制造2025》最重要的方面,周濟強調,一方面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技術改造,通過金融服務的模式創新,如融資租賃、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降低技術改造的投融資風險,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專項財政資金的投入,進一步發揮政府對技術改造有效投資的作用,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技術改造引導資金的規模,創新資金使用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健全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