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6-03-29 10:39 來源:蜂迷世界
“在人工智能徹底到來之前,機器無法完全取代人類,人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角色將由服務者、操作者轉變為規劃者、協調者、評估者、決策者,工種將由低端到高端。”
“今決定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是工業人口,這也是為什么說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工業國的原因,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一、三次工業革命逐步淘汰工業人口少的國家。
19世紀中后期,工業體系只有蒸汽機這一種動力,當時最復雜的工業品無非是鐵甲艦,一條鐵甲艦有幾十萬種零部件,所以當時的一個工業國需要近百萬人來滿足核心產業,最小的工業國比利時也有400萬人口。
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增加了電器和化工這兩個大門類,工業體系的基本零部件種類也隨之翻了幾倍,已經要近千萬核心產業勞動力才能維持工業體系完整了。
此時列強中已經不再包括比利時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國是4000萬人,而且法國的工業體系也不完備,被6000多萬人的德國打上門來就必須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戰。
到“二戰”期間,基本部件增加到幾百萬種,對應的是6500萬人的德國可以發動戰爭,法國則在開戰后一個月出局。但德國也必須放棄研制生產諸如戰略轟炸機、航空母艦和原子彈這樣的超級武器,人口規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海上地面兩邊都行的只有人口上億的美國一家。蘇聯在海軍技術上缺乏儲備,不過造坦克、大炮、火箭炮總能壓德國一頭。
等到世界進入核時代,一套完整工業體系需要由上千萬種工業基本配件構成,這決定了只有人口上億的工業國,也就是美蘇才有資格成為世界一級(中國此時雖然人口眾多,但工業人口數量比例極低),其他工業國只能做附庸。
這段時間盡管英法同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戰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對江河日下的命運。
二、即使是眾多工業小國
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已是極限
歐洲最終走向一體化進程不是因為歐盟想,而是如果不統合歐洲這二十幾個國家的工業人口和制造能力形成一個數億人口規模的實體,歐洲根本撐不下去。
但按照目前歐盟的出生率和人口規模,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它的極限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整個產業鏈條復雜程度的要求和產業工人數目的要求,都是歐盟承擔不起的。
比如代表一個國家高端工業體系的戰斗機,目前能夠達到第四代戰斗機標準的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俄國那個由Su27拍扁而成的T50不算。歐洲呢,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立承擔得起第四代戰斗機的研發,三帶半的臺風戰機,是整個歐洲的力量加起來所能達到的頂峰了,第四代戰斗機F35,只能是聯合美國一起開發。
但是即使是歐美聯合上一堆傀儡國家例如日韓,整個開發過程都已疲態盡顯。
工業革命是一個由量變積累到質變的過程。每次工業革命之后,新的技術手段會讓制造精度大幅度提高。一旦機器的精度提高,接下來帶來的變化就是可以制造更復雜產品的機器。
而越是復雜的產品,包含的零件也就越多,這些零件都需要有人制造出來,所以一個工業體系有多少種零件基本上就需要多少工人、技術人員掌握制造工藝。
之所以一直用工業人口而非人口來論述,是因為不是什么人都能夠適應工業社會的生活,唯有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能夠進入工廠,規范的完成自己所負責的工作,成為整座工廠運行良好的一份子時,才能算一個合格的工人。
像印度,能夠寫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你就算把最簡單的設備交給他們操作,他們也分分鐘把它搞壞。
培養合格的工人是一件非常艱難,耗時的工作,而每一個沒有完成向工業人口轉變的人,更多的是國家的負擔而非動力。
三、如果你認為工業4.0是機器取代人
那你就錯了
工業時代特征雖然是機器制造機器,但設計制造機器的,操作機器的最終還是靠人,靠一個國家的工業人口。
現代工業的發展趨勢的不斷分工,層層細分,產品越來越復雜,基本配件越來越多,產業鏈越來越長,配套產業鏈之間越來越復雜。
每一臺機器設備都是由大量零件組成,要保證工業的正常運轉,必須保證每一個零件都有充足的備份,要生產,更是必須有無數的零件被生產出來。每一個零件的設計、制造、改進,都必須經過長久的研究、思考和試驗才能完成。
沒有人能基于不熟悉的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升級,沒有長時間的研究和使用,工業不可能有進步。
所以,在工業生產中,平均每個基本配件,至少要有一個專職人員來研究和生產,同時還至少要有一個徒弟,在學習中把工藝訣竅傳承下去。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機器設備復雜性的增加,核心產業的工業人口和工業技術的復雜程度,以及基本配件的數量都在同比例的增長。
只靠核心工業是無法組成一個完整的社會,有了重工業,還要有消費品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商業、農業、礦業、教育、服務業,還要有負責管理的行政,負責保衛國家的軍事建設,需要保障民生撫養的社會保障。
這些行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口,只有這些行業都配齊了,工業體系才能運轉順暢,人民才能擁有高質量,有保障的,輕松和相對富足的生活。而這些勞動人口還有自己需要撫養的,缺乏足夠勞動能力的子女和老人。
因此,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所需要的人口,大約是其基本配件數量的10倍,最低不能低于5倍。
特別是重工業,它是生產制造機器的機器的地方,肩負著技術升級的重任。技術升級,開發出新一代的機械設備,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向未知的領域發起沖鋒,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無數的失敗和經驗總結中,獲得那少的可憐的,可行的技術升級路線。
什么時候機器人可以真正代替人類呢?要看人工智能的發展,一個標準是,機器可以自己創造出比自己更復雜的機器。
四、工業革命只是改變了工種,由低端到高端
在歐洲,已有不少預言家悲觀地描繪了未來工業“災難性”的場景:工廠空無一人、與世隔絕,人的工作被機器取代,失業率高漲⋯⋯事實并非如此,即使是在工業4.0時代,工廠里也不會空無一人——人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角色將由服務者、操作者轉變為規劃者、協調者、評估者、決策者。
這種變革所帶來的是拋棄低端勞動力需求,而將更多人力需求放在高端。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淡化并減少某些傳統行業人力,但是會豐富整體工業人員種類,比如互聯網。
工業時代,小國寡民,就意味著沒有掌握自己國家命運的能力!
五、不是不怕歐美等國的技術封鎖
而是他們不敢
據美國《紐約時報》的調查結果,中國工業如今在競爭中的優勢已更多地體現在擁有完整的供應鏈條。
比如,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小到螺絲釘等基礎零件,大至通訊、航天、高鐵,完整的產業鏈確保中國能夠牢牢攫住自己在世界工業市場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這也正是源于數量龐大的工業人口
對于中國來說,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擁有相當于歐洲加美國還不止的工業人口,已經可以避免重復蘇聯或者日本的覆轍,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我產業升級。
當年中國自己的通信技術標準TD-CDMA之所以能夠突破歐美的壓制,成為世界四大標準之一,其實跟中國的人口完全可以在自己國內自己玩有重要關系。
西方的技術封鎖一旦實施,國內動蕩政變的可能性反而更高,對中國來說反而只是小有波瀾而已,這種殺敵一千自傷一萬,代價不是西方所能承受的。
六、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成就中國
按照每一次工業革命需要的基本零部件都增加幾個數量級的規律來看,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的人口門檻至少10億起步,美國想建立完整的第四次革命后的新工業體系,合并整個南美洲和歐洲再說把。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從哪里爆發,沒有人能夠確定,唯一能做的,就是全行業全方面投入,反正總有一個是正確的。但這種撒大網撈小魚對人力和物力的驚人要求,讓很多高大上的項目只有中美俄才玩的起,也有很多已經就剩中美兩家玩了。
如果你認為現在全球化,公司何必非要開到中國,是因為這個龐大完整的工業體系依托眾多工業企業的集聚效應而具備了高度靈活性。
正如一名前蘋果高管對《紐約時報》所言,“你需要1000個橡膠墊圈?隔壁工廠就有。你需要100萬個螺絲釘?隔街的工廠就有。你需要對螺絲釘做一點小小的改動?三小時就行了。”
顯然中國工業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已具備在未來網絡化工業時代大放異彩的協同靈活的特征,并為將來實現“工業4.0”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