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5-10-10 10:06 來源:機電商報
在全球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看來,目前歐美機器人市場基本趨于飽和,而中國將在未來30年內處于高增長階段,市場容量預計可達30萬億元。緊隨其后的將是智能裝備產業的蓬勃發展,并可能催生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據介紹,截至2015年1月,國內已有超過4000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平均每天增加2家新企業。在阿里巴巴網上,和機器人比較密切的直接間接的企業有180000家之多,有80多家上市公司,通過并購、引進技術等方式開始涉足這些行業。
羅百輝認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會率先爆發,預計未來幾年產業集群市場規模達到3萬億;預計服務機器人產業會在5-10年左右開始爆發,其規模和發展速度可能是工業機器人不可比擬的。保守預測,工業機器人本體總市場在7500億元,系統集成市場22500億元;軍用地面機器人500億元,無人機800億元,家用機器人90000億元,助殘機器人3000億元,公共服務機器人1700億元左右,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接近10萬億元。
“機器換人”未雨綢繆
“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余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征。”羅百輝預測稱,在未來預計有1000萬的不熟練工種將會被機器人取代。在2033年之前,全美國45%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廣泛的取代。
招工難和招人貴是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重要表征。特別是隨著80后、90后逐漸登上工作舞臺,他們并不樂意充當“重復性勞作”的主力軍。招工難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并從東部沿海逐步擴展到內地再到西部,且從最開始的簡單體力勞動領域逐步向相對更廣的范圍擴散。也就是說,新增勞動力實際上是在逐步減少。據統計,2005年-2012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勞動報酬從14847元/年增加到41370元/年,年均增長15.8%,總量和增幅均居全國前列。
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和工業4.0的快速演進,正在倒逼越來越多的產業加入到自動化大軍,進而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提供了豐沃土壤。長城證券預計,中國機器人下游應用格局,有望從此前僅在高端應用的“T”型模式轉換為中端客戶龐大的“O”型模式。在整個產業下游擴圍的帶動下,中國智能裝備產業的市場空間有望擴大。
羅百輝認為,機器換人不僅可以降低勞動成本,而且差錯率會大大下降,在中國制造沒有完全轉變為中國創造時,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有助于鞏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給予國內工業一個成長緩沖期,以便與其他國家在工業制造領域同臺競技。
中國成機器人最大消費國
2013年起,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統計報告,當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約18萬臺,其中在中國銷售量約3.7萬臺。
在工業4.0背景下,業內對于機器人市場快速擴圍預期的主要根據在于中國諸多產業自動化的提速。在此前中國傳統工業企業中,只有汽車生產企業已經普遍應用工業機器人,有些工業如紡織服裝行業中某些“柔性”工序仍必須由人工完成,工業機器人無法替代。但市場中卻在傳遞著一種信號,中國機器人下游應用開發正在提速,機器人產業擴圍已經形成趨勢。
據統計,2013年中國萬名工人的機器人擁有量是23臺,全球平均水平是58臺,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40%。近10年以來機器人成本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而勞動力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前者的比價優勢愈發突出。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這給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未來年輕勞動力的短缺將是一個中長期現象,因此制造業自動化程度提高將是大勢所趨且十分迫切,以機器人、智能制造為代表“工業4.0”時代已悄然來臨,而需求推動成為機器人自動化行業未來投資機會的重要邏輯。
羅百輝稱,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將快速增長,年增長達到40%以上,到2017年市場銷量將達到15萬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超過50萬臺。
加強頂層設計,引導行業發展
據了解,工信部將組織制訂中國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及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引導行業發展,同時完善標準體系建設,組織編制中國機器人產業行業標準體系結構圖和標準明細表,加大對機器人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力爭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高端市場占有率達到45%以上,基本滿足國際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羅百輝看來,雖然我國機器人市場空間巨大,但是我國在整個產業鏈方面仍有待完善。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分別是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設備制造廠和下游行業應用。而我國企業目前主要集中在作為系統集成商,實現下游應用,即通過對從國外采購的機器人,為下游客戶進行相應的方案設計,實現利潤。
國產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在精度、成本等方面與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生產符合標準的機器人,必須進口相應的關鍵零部件,在無法實現批量化生產的情況下,這就直接造成國內機器人整機生產企業在產品性能和價格上都具有明顯劣勢。羅百輝認為,由于中國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中國即便最大的機器人企業也與國際上機器人巨頭在技術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時,我國工業機器人的關鍵基礎部件還依賴進口,這對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來說,有些“受制于人”。
對于技術難題,要優先發展有實力的機器人企業,然后通過到海外并購成熟技術和公司來達到機器人質量的提升。在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發展企業比發展技術更重要。對于目前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各級政府現在比企業還要熱,現在各地政府要建機器人產業園已經超過四十家,實際政府的熱度可能直接對未來產業的盲目性要造成推波助瀾的作用,要警惕機器人在未來重蹈光伏產業過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