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5-09-16 16:30 來源:惠州日報
機器人“大白”憨厚又呆萌,在全球俘獲了無數粉絲。在現實中,也有一大波機器人活躍在人類世界。國務院于2015年5月發布《中國制造2025》,廣東省提出在未來3年工業技改投資9430億元,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 “機器換人”,這背后是一個巨大而急切的人才缺口。有技工學校“嗅”到機器人發展契機,開設機器人應用專業,主攻企業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學校為什么要開設這個新專業?新專業招生情況如何?機器換人對技工到底有何影響呢?
開新專業 學校有底氣
今年秋季,惠州市技師學院一個新開的專業非常熱門,原本只打算招兩個班,后來擴招到三個班,這個班就是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專業。在惠州市博賽技工學校,今秋新開的“澳德機器人班”也吸引了近百人報讀。技校正是“嗅”到機器人發展契機及時開設機器人專業,而學生們也看到新專業不錯的專業前景。
“珠三角正在積極推進機器換人,應該大家都在關注這個事情。”惠州市技師學院制造工程系主任丘建雄告訴記者,機器人專業目前還沒有收錄在新專業目錄中,加入專業目錄的名稱為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今年該校的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專業共有兩個中級班和一個高級班。值得一提的是,中級班的學生必須是初中應屆畢業生且需要面試,而高級班全是高中畢業生,很多還考取了3A學校。
丘建雄告訴記者,其實學校一直都有接觸機器人這個專業,它是將自動化進行改造,之前的數控專業也一直都有這個課程,并不是從零開始,學校在專業和設備方面都有基礎。雖然沒有完整的機器人,但是有四五臺機電一體化設備。“機器人專業是原來數控專業的升級,以前大家熱衷數控機床,現在只要懂數控機床學機器人專業就很快上手。”2008年該校開設了數控機床裝調與維修專業,這其實就是機器人和機械專業的過渡專業,學生就業非?;鸨?,一畢業就被搶光。
惠州博賽技工學校校長楊成國說,任何一個專業都有基礎理論做支撐,目前學校的機器人專業和澳德電子有限公司合辦,基礎課程由學校承擔,機器人核心專業課程由企業負責。“工業機器人是特別大的范圍,我們和企業合作主要是培養他們一線所需的技術人員,針對他們研發的產品進行維護、小改進等。”
惠州市技師學院的機器人專業采用的也是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有3家校企合作企業,其中包括自動化集成領先的利元亨精密自動化有限公司。“學生畢業后主要面向設備的維護,自動化設備的維護、裝配、編程研發,還有夾具設計。”
機器換人對技工是機遇
機械裝備智能化、數控化正在工業企業中迅速蔓延,目前,大連多家制造企業都開始嘗試打造“無人化車間”,用智能機器人代替傳統人工。這對技工學生來說將會有什么影響呢?
“機器換人對我們來說機遇多過挑戰。”惠州市技師學院是惠州市機器人行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學校加入協會后參與了惠州市機器換人和自動化生產廠家調研,結果了解到惠州有將近200家機器人企業,雖然很多企業沒有命名為機器人,但是依然從事的是與機器人相關的工作。
丘建雄說,機器換人涉及到設備更換、保養維護、組裝,需要大批量的人,表明上好像機器換人,不需要操作工人,學生失業了,其實并不是這樣。“低端的操作工人會被淘汰,高精尖的負責設備的維護保養這樣的人還是大批量需要。”
在楊成國看來,機器換人對技工是機遇。“企業過去更多的是勞動密集型工人,現在隨著產業升級,不管是機器人還是信息化都需要人來操作,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工人勢必會被淘汰。”楊成國說,在產業升級過程中被淘汰的勞動密集型工作比例可能非常大,這部分人淘汰后,對有技術的人來說,他們的工作和待遇都會很高。“其實這種機遇也給技工教育帶來壓力,需要我們把學生培養成技能和管理能力都很強,全方位發展人。”
聲音
面對新浪潮技校必須行動
惠州博賽技工學校校長楊成國認為,隨著全球制造工業信息化的加速發展,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創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的分工將被重組,國務院提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面對工業新浪潮的席卷而來,技校必須有所行動。
維修保養人才急缺
廣東澳德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自動化設備的公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童先生告訴記者,工業機器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買來就能用的,機器人“上崗”是需要人工操作與維護的。生產過程中也需要人與機器人磨合,后續還需要對機器人進行維修和保養。由于技術要求較高,并且屬于新興領域,人才缺口很大。他們公司現在就急需懂機器人維修與保養的專業型人才,而這類人才每年缺口在100~150人。童先生說,機器人操作技工工資待遇非常可觀,月薪可達6000~10000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