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5-06-29 14:35 來源:中國電子報
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為了讓廣大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制造2025》,《中國電子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助理、中歐工業4.0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強。
“《中國制造2025》這個行動綱領中有一個部分提及得比較少、但我認為卻是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工業精神和工業文化,包括制造企業的品牌、形象、質量、知識產權等在內的工業制造的‘軟實力’。事實上,工業制造的‘硬實力’是與‘軟實力’密切相關的,如果我們沒有強大的工業‘軟實力’我們的‘硬實力’也很難上去”。“ 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除了科技上要領先,文化上同樣要先進。因為工業文化不僅是衡量一國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工業發展的靈魂和倍增劑” 。韓強指出。
企業需要有契約精神和全球視野
“最近我們到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展,并拜訪了一些德國的中小企業,對中德企業發展以及產業環境進行了比較,有幾件事情對我觸動很大。” 韓強透露,他們在德國拜訪了一家新能源電動汽車公司IMA,這家公司只有6個人,花了500多萬歐元,創業2年時間,做了一款名叫COLIBRI單人新能源小汽車,非常酷。韓強在自己的朋友圈發了一下照片,就有200多人想買這個車,這個車在歐洲是可以上路的,已經經過各種碰撞測試。“我的感觸是什么呢?是德國這樣的工業體系可以支持很小的企業進行高質量的創新。比如這家企業它的輪胎可能是寶馬供應商提供的,車身可能是大眾的供應商提供的碳釬維。德國的工業體系,能夠讓小微企業在創業、創新的全生命周期都能夠有很好的產業配套環境支持新。但是在中國,如果6個人的創業團隊想做汽車,它很難從大的汽車公司那里拿到相應的配套支持。”韓強說。
另外一件對韓強觸動很大的事情,是去德國之前聯系了幾家做新能源汽車耗材的公司想進行拜訪,其中有2家企業拒絕了拜訪的請求,對方回答的原因是正在與中國的相關公司接觸,有三個月到六個月的保護期,對方希望過了保護期再進行溝通。到了漢諾威之后,在展會展臺現場見到了一家鋰電池企業,韓強想我們都到這里了,都見到了,是否可以聊聊呢,對方又很有禮貌的拒絕了,原因是這家公司的鋰芯電池模組是來自中國洛陽的某一家企業,在合作的時候所簽署的合約協議中有不返銷中國大陸一條,所以他們不接觸大陸公司,聊聊也不聊。“這些企業的契約精神,守規矩重信用的精神,給我很大的觸動,在這方面我們的企業很欠缺。”韓強坦言。
另一個讓韓強深有感觸的事情是,在德國很小的企業也有全球化的視野,有進行全球化的資源配置能力。“在德國我們見了另外兩家中小企業TWIKE、KYBURZ也讓我印象深刻,這兩家企業的人也不多,規模也不大,每年的產值在幾千萬人民幣左右。KYBURZ是做電動多功能車的企業,它的部件來自日本、中國、瑞士,銷售的客戶有歐洲、新西蘭等。銷售是全球化的,資源配置也是全球化的。”韓強說。
產業資本要引導企業關注傳統制造業
在德國,企業的對外估值以及產業資本對企業的估值也都相對比較合理,不像中國這樣虛高。韓強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TWIKE、KYBURZ這兩家企業的估值也就在2000、3000萬歐元左右,不像在中國賣煎餅的、送快餐的、管理“大姨媽”的,只要加上互聯網思維,動不動就估值幾個億,高得離譜,這樣的虛火一定會對產業帶來不好的引導,企業不能夠進行合理的估值,資本不關注傳統產業,就很難引導產業的發展。
其實我們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引導這樣的一種氛圍,我們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工業創客。歐洲的制造業企業,哪怕只有幾個人的公司,他們的布局也是左側是辦公區,右側是實驗區,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機械的、物理的、化工的,他們的創新是把電腦和機械的、工程的等等結合在一起進行完美融合。而我們很多中國汽車或者其他大公司的研究院,500人的研究院里,也全部都是電腦、電腦。
國家提出“互聯網+”戰略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我們看到一些誤區,一方面整個社會氛圍和產業都缺乏一種對“+”后面的關注,缺乏對制造業、對傳統產業的關注。中國的孩子們有很強的創新能力,但是現在這樣的氛圍造成大家一窩蜂追逐、去弄APP、搞社交、做手環、做凈化器,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互聯網”上了,而不是在“+”后面。韓強強調道。
要關注中小企業 要輸出工業思想
韓強坦言,目前看《中國制造2025》主要是一些綱領性的意見,理論比較多,在可操作性上有些欠缺,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的可用的部分不多。但是我們要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需要將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帶上做強之路,不僅僅是靠幾個帶”中字“頭的大企業巨頭實現了智能制造就能變成強國的。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220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粗鋼、電解鋁、水泥、精煉銅、船舶、計算機、空調、冰箱等產品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一半。 但是我們在向全球輸出大量物質產品的同時,我們輸出的精神產品卻乏善可陳。近100年來,中國能夠輸出對全球產業界產生影響的經濟理論以及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思想卻很少。韓強說:從對信息產業產生巨大影響的摩爾定律到長尾理論、藍海戰略,現在流行的“體驗經濟”,“ 奇點理論”等,都和我們無關,都沒有來自中國實踐的精神財富,我們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在指導我們的經濟實踐。”事實上,很多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息息相關,我們無法創造新型的生產力,也就很難創造有影響力的經濟理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是我們缺乏工業文化、工業精神這方面的總結,缺乏這方面的關注,也沒有這樣的輿論引導,沒有推出我們的理論體系和精神主張。另一方面學界、產業界“言必稱西學”,直接導致了我們的文化不自信。工業文化的創新,會為工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并推動工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