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5-06-02 15:05 來源:中國船舶網
日前,廣東省東莞市第一家民營“無人工廠”投入建設,這標志著廣東省“機器換人”戰略進入新階段。該戰略自去年開始實施,目標是到2017年廣東6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均使用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生產。據了解,大力推行“機器換人”計劃的并非廣東一地,上海、重慶、沈陽、青島等地也加入了這一隊伍。“機器換人”的好處顯而易見,對船舶行業也是如此。在我國許多地區以空前力度推動機器人應用于制造業的背景下,船舶行業完全可以依托相關項目、爭取補貼資金,借這一“東風”實現“鳥槍換炮”。
船舶行業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我國一家普通的大型造船企業用工人數動輒達萬人。因此,勞動力成本的日趨上升、勞動用工管理的錯綜復雜是船舶企業面臨的大難題。對船舶行業來說,實施“機器換人”對解決這一難題有諸多益處。其一,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在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減的趨勢下,船舶行業急需以機器代替人力,以化解勞動力緊張的矛盾并降低造船成本。其二,有利于穩定人力資源隊伍。船舶行業的作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對勞務工特別是年輕人缺乏吸引力,“用工荒”現象幾乎年年出現。
如果一些艱苦崗位的工作由機器人來完成,那么,船舶行業對年輕勞務工的吸引力會大大增加,勞務工隊伍也會隨之穩定很多。其三,可降低人員管理難度。由于船舶行業特殊的用工模式,企業勞動者有多種身份,分屬的直接管理機構也不同,管理起來十分困難。而機器人的應用可大大減少勞務用工量,使勞務管理變得簡單、順暢。此外,使用機器人有利于提升企業的作業精準度,降低返工率,提高生產效率。因此,大力推廣應用機器人、提升自動化率是船舶行業提升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們應借政策“東風”發力,在造船自動化、智能化方面上一個新臺階。
當然,船舶行業不同于服務類行業,與汽車等制造業在生產模式上也有很大的區別,機器人的推廣應用可能比其他行業的難度更大。首先,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還有待提升。船舶行業作業場地特殊、空間復雜,零部件龐大,對機器人的智能化要求更高。其次,船舶行業的規模化和批量化生產程度不足,產品的非標準化和定制化特點明顯,因此使用機器人所能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效果遠遠不如大批量生產的汽車等行業。最后,工業機器人使用成本高,目前每臺價格在50萬元左右,而且由于船舶行業作業環境特殊,其維護成本也不菲。
雖然船舶行業推廣應用機器人存在不少問題,但自動化、智能化是船舶行業的大勢所趨,我們必須努力去適應。有數據顯示,目前,印度勞動力每月的平均工資(按人民幣計)為600元,越南為1000元,中國則為3000~4000元,我國船舶行業的勞動力成本日趨昂貴。而且,未來2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將會增加1倍,屆時,船舶行業很可能將面臨“一工難求”的局面。在這種趨勢下,用更多的機器“換人”是船舶行業無法避免的選擇。
當前正值船市低迷期,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中,生存下去是許多船企的當務之急。投入巨資購買機器人,建設機器人生產線,花費時間與資金培訓員工,對這些船企來說,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主管部門應從船舶行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出發,從提升未來競爭力的高度來制定規劃,將提升造船智能化水平列入日程;要利用多地大力推進“機器換人”戰略的機會,爭取相關項目和資金支持,在一兩家船企中開展“機器換人”試點。我們可以在試點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摸索規律,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在試錯中改進,在失敗中創新,為船舶行業“機器換人”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掌握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