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5-05-18 17:14 來源:大智慧
5月18日訊,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成立大會暨智能制造(2025)研討會5月16日在北京召開,與會的工信部華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徐靜表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包括首批30家,是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另外,中國制造此前所公開的九大領域有望在發布時增加農業機械的領域,變成十大領域。
工信部華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徐靜表示,我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既面臨國際需求萎縮,產能過剩及來自發達國家堵截與發展中國家追趕的“前后夾擊”等諸多挑戰,也面臨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帶來的制造業變革、“四化同步”發展帶來的需求擴展等發展機遇。這一內容在中國制造2025中有提及,徐靜在會議期間向大智慧表示,智能制造部分內容的補貼會按照分示范試點項目及具體的產品項目進行補貼。
他表示,發展智能制造有九大優先行動,包括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突破關鍵部件和裝置并實現產業化,大力推廣數字化制造,開發核心工業軟件,建立數字化、智能工廠,發展服務性制造,功課八大共性關鍵技術,保障信息和網絡安全,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包括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裝備、智能新業態、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六個維度,首批試點將會有30家,是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
中航工業301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工程部首批兩化融合專家寧振波則對《中國制造2025》的內容進行了分析,認為中國與德國、美國等國的所處工業化層次不一致,發展路線肯定不一樣。中國制造業生產力水平的跨度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前后相差達60年。制造企業生產力水平層次不齊,信息時代中國制造業的實現智能制造戰略必然是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表示,智能制造不是萬金油,中國工業推進智能制造要防止泡沫化的脫實向虛。他還向大智慧通訊社表示,產品質量,核心控制技術不是4.0解決的。而是在2.0和3.0時代通過大量實驗和經驗積累出來的,必須堅實邁好每一步。在創新體系建設中,企業仍是主體,在不同的企業不僅是實施主體,還是決策主體。應加強標準制定工作,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和研發中心建設,加強成果轉化。在信息技術下,互聯互通非常重要,所以要改變傳統的標準制定,要先頂層設計制定標準。同時,要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