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7-01-20 09:12 來源:中國電子報
日前,《信息產業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正式發布,明確提出到2020年信息產業收入將增至26.2萬億元,年均增速8.9%;信息產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增至9家;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至6.1%;固定寬帶家庭和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分別達到70%和85%。
《指南》回顧了“十二五”時期我國信息產業取得的成績并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時期面臨的發展形勢。“十二五”以來,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掌控能力顯著提高,正日益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先導力量、驅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引領產業轉型和融合創新的新動力、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新手段。“十三五”時期,新一輪技術創新引領產業新變革,全球信息產業競爭加劇分工格局調整,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對信息產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指南》明確提出發展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安全可控的信息產業生態體系,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標志性產品,我國主導的國際標準領域不斷擴大;產業發展的協調性和協同性明顯增強,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品牌競爭優勢的企業;電子產品能效不斷提高,生產過程能源資源消耗進一步降低;信息產業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滿足需求,安全產業鏈條更加完善;光網全面覆蓋城鄉,第五代移動通信(5G)啟動商用服務,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建成。
為完成目標,《指南》提出六大基本原則,包括創新引領、融合發展、市場主導、開放合作、安全可控、綠色低碳。規定七大主要任務,包括增強體系化創新能力、構建協同優化的產業結構、促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用、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提升信息通信和無線電行業管理水平、強化信息產業安全保障能力、增強國際化發展能力。
《指南》確定了九大發展重點:第一,集成電路。以重點整機和重大應用需求為導向,增強芯片與整機和應用系統的協同。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中央處理器(CPU)、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數字信號處理(DSP)、存儲芯片(DRAM/NAND)等核心通用芯片,提升芯片應用適配能力。加快推動先進邏輯工藝、存儲器等生產線建設,持續增強特色工藝制造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探索新型材料產業化應用,提升封裝測試產業發展能力。加緊布局超越“摩爾定律”相關領域,推動特色工藝生產線建設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產品開發,加速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創新。以生產線建設帶動關鍵裝備和材料配套發展,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實施“芯火”創新行動,充分發揮集成電路對“雙創”的支撐作用。
第二,基礎電子。大力發展滿足高端裝備、應用電子、物聯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需求的核心基礎元器件,提升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拓展新型顯示器件規模應用領域,實現液晶顯示器超高分辨率產品規模化生產、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產品量產;突破柔性制備和封裝等核心技術,完成量產技術儲備,開發10英寸以上柔性顯示器件。突破微機電系統(MEMS)微結構加工、高密度封裝等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傳感器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提升發光二極管(LED)器件性能,推動高端場控電力電子器件推廣應用,開發下一代電力電子器件,支持典型領域推廣應用。加強電子級多晶硅、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封裝工藝創新和技術儲備,提升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水平及儲能設備配套水平。積極發展電子紙、鋰離子電池、光伏等行業關鍵電子材料,重點突破高端配套應用市場。提升電子專用設備配套供給能力,重點發展12英寸集成電路成套生產線設備、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生產設備、新型元器件生產設備和表面貼裝設備。研發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通信與網絡、物聯網、新型電子元器件、高性能通用電子等測試設備。
第三,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礎軟件產品體系,支持開源、開放的開發模式,重點推進云操作系統、云中間件、新型數據庫管理系統、移動端和云端辦公套件等基礎軟件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強化技術產品和終端應用協同互動,提升基礎軟件成熟度,加快集成適配優化。推動工業軟件和工業控制系統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及應用,重點突破軍工、能源、化工等安全關鍵行業工業應用軟件核心關鍵技術,構建先進產品體系,形成評測標準與規范;突破高檔數控系統、現場總線、通信協議、高精度高速控制和伺服驅動等工業控制系統關鍵技術,推動中高端數控系統、伺服系統和控制系統研發。構建國家工業軟件安全測試平臺。加快工業大數據軟件與平臺布局,促進重要工業領域系統解決方案定制化深度應用,打造工業云應用服務體系。
第四,關鍵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著力發展基于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計算框架和應用場景的軟件平臺和應用系統。針對政府應用、公共服務、行業發展等重點需求,集中突破一批重點應用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深化普及應用。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面向公共服務領域積極開展應用解決方案研發和信息技術服務,推動軟件企業與傳統行業企業深入合作,加快支撐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軟件及解決方案發展和應用,培育一批綜合性解決方案提供商。
第五,智能硬件和應用電子。突破人工智能、低功耗輕量級系統、智能感知、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發展面向下一代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消費的智能可穿戴、智慧家庭、智能車載終端、智慧醫療健康、智能機器人、智能無人系統等產品,面向特定需求的定制化終端產品,以及面向特殊行業和特殊網絡應用的專用移動智能終端產品。發展高水平“互聯網+”人工智能平臺,提升消費級和工業級智能硬件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加快智能感知技術創新,重點推動毫米波與太赫茲、蜂窩窄帶物聯網(NB-IOT)、智能語音等技術在公共安全、物聯網等重點領域開展示范應用。支持虛擬現實產品研發及產業化,探索開展在設計制造、健康醫療、文體娛樂等領域的應用示范。豐富智慧家庭產品供給,重點加大智能電視、智能音響、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新型消費類電子產品供給力度,推動完善智慧家庭產業鏈,引導產業向“產品+服務”轉型升級。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應用,支持健康監測和管理、家庭養老看護等可穿戴設備發展。推廣智慧交通創新與應用示范,推動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示范區建設。積極推進工業電子、醫療電子、汽車電子、能源電子、金融電子等產品研發應用。
第六,計算機與通信設備。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突破高端服務器和存儲設備核心處理器、內存芯片和輸入/輸出(I/O)芯片等核心器件,構建完善高端服務器、存儲設備等核心信息設備產業體系。研究神經元計算、量子計算等新型計算技術應用。支持發展低功耗低成本綠色計算產品,強化芯片、軟件、系統與應用服務適配,開展綠色計算應用示范,豐富應用服務模式,推動綠色計算生態良性發展。創新綠色計算產業合作機制,搭建綠色計算產品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開發和完善綠色計算接口標準、應用規范與產品檢測認證體系。加快高性能安全工業控制計算機以及可信計算、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等信息安全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支持安全可靠工業控制計算機在電網、水利、能源、石化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的應用。開發高速光傳輸設備及大容量組網調度光傳輸設備,發展智能光網絡和高速率、大容量、長距離光傳輸、光纖接入(FTTx)等技術和設備。積極推進5G、IPv6、SDN和NFV等下一代網絡設備研發制造。
第七,大數據。突破大數據關鍵技術和產品,培育壯大大數據服務業態,完善大數據產業體系。深化大數據應用創新,發展面向工業領域的大數據服務和成套解決方案。鼓勵工業企業整合各環節數據資源,基于大數據應用開展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智能監測、全產業鏈追溯、在線監控診斷及維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智能制造等新業務。引導企業加快商業和服務模式創新,構建基于大數據的民生服務新體系,在公共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環境保護等城市管理領域,拓展和豐富服務范圍、形式和內容。開展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和應用示范區創建工作。在重點行業開展應用試點,推進政府、金融、能源等重要行業大數據系統安全可靠軟硬件應用。培育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安全、數據交易等新型數據服務產業和企業。在依法合規、安全可控前提下加快大數據交易產業發展,開展第三方數據交易平臺建設試點示范。組織制定數據交易流通的一般規則和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完善數據交易流通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建立數據交易流通的行業自律和監督機制。
第八,云計算。積極發展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等云服務,提升公有云服務能力,擴展專有云應用范疇,圍繞工業、金融、電信、就業、社保、交通、教育、環保、安監等重點領域應用需求,支持建設全國或區域混合云服務平臺。大力發展云服務應用軟件,促進各類信息系統向云計算服務平臺遷移。積極發展基于云計算的個人信息存儲、在線工具、學習娛樂等服務。鼓勵大企業開放平臺資源,加強行業云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為中小企業提供辦公、生產、財務、營銷、人力資源等基本管理服務的云計算平臺。大力發展面向云計算的信息系統規劃咨詢、方案設計、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等服務。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云計算服務質量、可信度和網絡安全等評估評測。優化云計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完善云計算綜合標準體系。完善云計算環境下網絡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加強技術管理系統建設,強化新技術新業務評估,防范網絡信息安全風險。
第九,物聯網。實施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加快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生活消費、城市管理以及能源、環保、安監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綜合集成解決方案。應用物聯網技術推動大田耕種精準化、園藝種植智能化、畜禽養殖高效化,促進形成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態。以車聯網、智慧醫療、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為重點,通過與移動互聯網融合加快消費領域物聯網應用創新。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深化物聯網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方面的應用。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數據匯聚平臺,推動感知設備統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數據共享利用。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成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加快制定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推動產業協同創新。組織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和管理平臺,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打造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