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4-12-31 10:35 來源:南方日報
1806年,耶拿戰役勝利之后,黑格爾從窗口看到騎在馬背上的拿破侖,立即明白了為何德國戰敗:拿破侖代表的觀念已經決定了意志和意識的新世界。
2014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開幕,早在3年前由德國提出的“工業4.0”概念,正從概念走向現實:現場由多家德國公司聯合研發的“智能工廠”呈現了“工業4.0”典型的初級現實場景。
談及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工業4.0”是時下的熱詞,這不單是在概念提出者的德國,同為傳統制造業大國的中國,也在勾勒著“工業4.0”的愿景。
或許,有人會發出這樣的質疑:目前“工業4.0”似乎還處于概念和探索階段,想要實現的路還很長,更何況,這一超前的概念跟惠州又有什么關系?
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任何變革的演進都是一個發展與再生的過程,記者在實地走訪過程中也發現,眼下的惠州,就有著這樣一些身藏“工業4.0”因子的企業。
在利元亨工廠里,工人在制作自動化生產裝備零件 (梁維春 攝)
機器人的效應▶▶一場收購掀起的概念風暴
要么創造一個新世界,要么被舊世界奴役。
這樣的法則對于“工業4.0”來說,也是一樣,既然要重構未來的工業經濟秩序,首先要博弈的便是理想與價值觀。
今年9月,由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我國首條用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數字化生產線計劃投產,因該生產線全過程實現了數字控制,所有崗位都是“機器人”獨立完成,引發轟動。
一時間,“工業4.0”概念股在國內A股市場走紅。在這股“工業4.0”風潮中,A股上市企業京山輕機的“重組動作”格外引人關注。
根據國信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近年來,京山輕機的傳統業務包裝機械和汽車零配件受到了經濟環境下行和下游汽車廠商認證周期過長的影響,公司始終處于盈虧平衡點,為此,計劃通過外延式擴張轉戰工業自動化,而其轉戰的“重頭戲”便是擬收購惠州三協精密有限公司(下稱“惠州三協”)。
那么,京山輕機為何要選惠州三協?
國信證券的答案是:京山輕機向自動化行業轉型決心堅定,看好惠州三協自動化業務增長潛力。
據悉,惠州三協2001年成立,公司主營業務為各類精密業務,并成為精密機械制造的成套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
尤其擅長設計制造基于精密制造和裝配,由精密定位、在線自動光學檢測、工業機器人、柔性高速機械手、高速傳輸和集成控制組成的閉環柔性自動線,其難度遠高于一般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
“在引進惠州三協的手機電池自動化生產線設備之前,同樣是每月生產約2000萬塊電池,使用半自動化生產線需要37位員工,引進之后只需六七人。”作為惠州三協的大客戶,德賽集團企管辦推進部總經理羅紅龍向記者透露,得益于惠州三協向集團旗下德賽電池提供的手機電池自動化生產線設備,生產效率實現了大幅提升。
自動化的春天▶▶“工業4.0”前奏仍是“3.0加強版”
進入工業自動化加工領域,參與制造業不斷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升級,這是京山輕機為自己描繪的“工業4.0”藍圖。
然而,京山輕機收購惠州三協并非順風順水,該公司于今年10月31日接到中國證監會通知,因參與重組的有關方面涉嫌違法被稽查立案,并購重組申請被暫停審核。
在采訪中,惠州三協董事長王偉雖對收購之事三緘其口,但在他看來,這并不妨礙他暢想“工業4.0”的未來。
“目前,包括惠州在內的相關行業尚處在從工業2.0向3.0邁進的階段,不應盲目推進工業4.0,而應該推進3.0的加強版,即生產復雜產品的更高水平自動化。”王偉告訴記者,得出這樣的論斷與公司的主要業務有著密切關系:提供定制版本的自動化生產線全套設備。
王偉認為,“工業3.0”實現的是自動化生產,而“工業4.0”便是大數據與制造業的融合基礎上實現生產的自主性、柔性生產,讓機器通過各種傳感器獲得感知能力,并通過具有獨立分析思考能力的機器人實現自主生產。
“以前是把人當機器用,未來是把機器當人用。”
這是傳統制造業在依靠自動化轉型升級時的一句形象說法,以此來概括王偉口中的“工業4.0”也似乎恰如其分,而同在惠州從事定制式工業自動化生產裝備的惠州市利元亨精密自動化有限公司(下稱“利元亨”),更把這句話視為創業信條。
走進利元亨位于惠城區馬安鎮的生產車間,映入記者眼簾的全機械自動化的生產線,足以說明這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
“從2009年起,很多企業都希望通過自動化設備的機械作業模式取代人工作業,對設備的需求也在增多,尤其針對人工作業復雜、難度較高、精密度高或者產出不足的工序和崗位,希望通過機械手或自動化設備來實現。”公司副總經理盧淼說,為此,他們開始成為一家專門幫別的企業實現自動化轉型的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與普通自動化裝備公司定位不同,盧淼為利元亨貼出的標簽是“高端智能裝備專家”。
“我們的智能裝備是自動化裝備的升級版,相當于自動化設備有了更為隨機應變的大腦,當機械手臂在面對更為復雜和高精度的生產環境時更能靈活智能應對。”盧淼告訴記者,主要因為控制系統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雖然這樣的“升級”有了些“智慧工廠”的因子,但離真正的“工業4.0”仍有差距。
展會帶動下的智慧雛形
物聯網的扎根
“工業4.0”概念由德國最早提出,最初的想法只是通過物聯網等媒介來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而兩年后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由“產官學”組成的德國“工業4.0工作組”發表了題為《德國工業4.0戰略計劃實施建議》,稱物聯網和制造業服務化宣告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
具體而言,“工業4.0”的核心是構建信息物理系統,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實現物與物、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的數據信息交流、交互,建立智能工廠,實現智能生產。
“對照德國的愿景,中國在精心策劃‘4.0’的時候還需著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2.0’的欠賬,這是我國的國情。”盧淼認為,要想逐步縮短與德國的差距,還得先做好人工作業轉向自動化生產、智能生產的工作,有了自動生產才有智能生產,也才會有智慧工廠,最終才可能實現“工業4.0”。
正如盧淼所言,自動化的時代正在慢慢靠近,只是,惠州自動化的前行腳步還是有點慢。
一個現象是:利元亨公司的自動化定制設備大多銷往國外,即使是在國家戰略層面政策支持下,公司在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精密電子、醫療等7大領域研發的各種智能成套裝備得到廣泛應用,重心由國外市場逐步轉移到了國內,但在惠州本地幾乎沒有業務。
如果說,利元亨身上所顯現的“工業4.0”智能生產“因子”,是由于無法有效落地惠州而陷入尷尬,那么,作為“工業4.0”另一大焦點的物聯網技術,在惠州卻呈現出了另外一番景象。
作為一項固定形式的年度盛會,從2012年起,惠州已連續3年成功舉辦了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應用博覽會,3屆展會共簽訂物聯網和云計算領域相關技術及項目合作協議近千宗,金額超400億元。
在展會帶動下,僅2013年,惠州物聯網產業產值就超過了400億元,而截至今年上半年,惠州組建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相關的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達37家,項目技術遍布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技術等領域。
再往深處窺探,展會不僅讓惠州在業界形成自己的“云物”品牌,也讓一批扎根惠州的“云物”企業嘗到了落地生根的甜頭。
作為一家本土物聯網高科技企業,惠州紫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紫旭科技”)早在首屆展會期間,便把自主研發的LED二次節能及智能維修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應用到了裝有身份編碼的燈具和線路控制上,并成功在惠陽區的多條道路上落地使用。
服裝鞋業觸“網”變身智慧工廠
傳統產業的生機
在惠州,制衣、制鞋業既是典型的傳統產業,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對傳統產業實現升級,本土物聯網企業也有了解決方案。
“中小制造型企業由傳統工業向現代信息化工業轉變,可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工業物聯網信息化管理系統。”紫旭科技總經理袁暉告訴記者,“工業4.0”想要打造的是整個產品生產鏈的實時監控,產品配套服務設施之間的合作,傳統產業同樣可以做到。
在惠陽區將軍路的紫旭科技園,袁暉展示了一套將制衣工業化技術與信息化系統完整融合于一體的“智慧工廠”模型,其依托的正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工業物聯網信息化管理系統。
在該系統運作下,基于公司國內獨創的“無線傳感IC模塊”,首先實現的是設備智能管理,可掌握設備數量、分布、生產任務、狀態信息等數據;再到生產過程智能管理,掌握工人排班、計件、品質管理、產品溯源等數據。
更顯智能色彩的是工作流的建立,由生產訂單下達生產任務到生產完成的一系列工作安排和流程,都基于物聯網智能管理;即便是最后各類報表的自動產生,包括生產效率分析、人員效率分析、設備效率分析、料單報表、工資結算表、訂單入庫數結算等報表管理,也是智能產生。
袁暉說,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的工業物聯網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實現生產管理過程中的人、財、物等資源優化,便于管理層了解一線生產的實時概況,并可查找和追溯事件本源,使生產和管理智能化。
與袁暉的觀點類似,王偉在采訪中也認為,“工業4.0”并非只是大企業、研究中心,高科技公司的“專利”,包括制衣、制鞋在內的傳統產業的智能生產,更加貼合“工業4.0”。
“對于工業來說,沒有高低之分,制作鞋子和制造汽車同樣可以做到高端,但前者的裝備更加復雜,亟需大幅度提升效率。”王偉說,服裝、鞋類產品更具個性,對柔性生產有著更高需求,這也符合“智能工廠”定制式的理念。
未來,只有改變技術和提升效率,才能產生提高生活品質的優質產品。
■對話
惠州要做的事還有很多
南方日報:作為精密自動化設備的研發和制造企業,如何看待“工業4.0”?
利元亨盧淼:中國的制造業總體處于中低端,既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行業和領域,也有落后的甚至完全人工作業的小作坊,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化,它的內容是用物聯網服務互聯網,把制造業的物理生命單元聯系起來,從而將制造者、機器、物料、環境以及用戶緊密地聯系起來,實時聯通相互連接。
對照德國的愿景,中國在謀劃“4.0”的時候還需著力打造“工業3.0”,甚至不得不去補“2.0”的欠賬。
惠州三協王偉:“工業3.0”實現的是自動化生產,特點是程序化、非柔性、大批量生產,與之相對的“工業4.0”,便是大數據與制造業的融合基礎上實現生產的自主性、柔性生產,即讓機器獲得與人相似的綜合、協調、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根據目前生產力發展狀況,不應盲目推進“工業4.0”,而應該推進“3.0”,也即生產復雜產品的更高水平自動化。
南方日報:就惠州而言,面對“工業4.0”浪潮,可以有怎樣的作為?
利元亨盧淼:早期的自動化設備在中國沒有市場,所以利元亨原始創業團隊初期的定位就是以國際性企業作為市場突破口,如今,惠州擁有三星、LG、住友等世界500強的一些優秀外資企業,完全有希望通過與這些外資企業的合作打開與國內優秀企業和傳統中小企業啟動自動化制造戰略的窗口。
當然,“工業4.0”浪潮中,惠州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首先建議政府層面可以制定關于智能裝備的產業發展政策,培育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可制定發展目標,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如設立專項資金等;最后,重點協助企業解決人才引進問題。
紫旭科技袁暉:惠州推進“工業4.0”,其基礎仍是大力促進自主創新,推進技術的應用示范,在惠州形成一些品牌企業、品牌技術的品牌應用,將制造業與信息技術融合,同時,解決人才引進、融資等問題。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正在參與智慧城市的研究,其實,智慧城市從某種程度上說與“工業4.0”類似,如果政府能夠提供支持,發展“工業4.0”大有機會。今年,我們就與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IBM達成三方共同協議,成立了“IBM智慧城市華南(大亞灣)研究院”,從而打造一個以智慧城市產業為主題、集產學研為一體的產業基地,推進智慧城市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