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4-09-11 16:33 來源:國企
近年來,發達國家依靠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領先優勢,
主導著全球生產網絡和產品價值鏈,獲取了超額經濟利益。8月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生產性服務業迎來利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專家汪應洛:
目前,中國制造業產值占全球制造業總值的19.9%,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但從制造業水平來看,中國還需要加大力度改造升級。要破解發展困局,中國不僅要在“制造”上花力氣,還要在“服務”上動腦筋,服務將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20世紀中后期經濟領域的一項革命性變化,就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的互動和融合,制造業和服務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的程度不斷加深。一方面,制造業向價值鏈兩端的服務領域延伸,制造服務化趨勢日益明顯;另一方面,服務業逐漸融入更多的工業化生產方式,服務工業化取向增強。
服務型制造擺脫了傳統制造的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形象,使其具有和以往各類制造方式顯著不同的特點:在價值實現上,強調由傳統的產品制造為核心,向提供具有豐富服務內涵的產品和依托產品的服務轉變,直至為顧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在作業方式上,由以產品為核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強調客戶、作業者的認知和知識融合,通過有效挖掘服務制造鏈上的需求,實現個性化生產和服務;在組織模式上,主動參與到服務型制造網絡的協作活動中;在運作模式上,強調主動性服務,主動將顧客引入產品制造、應用服務過程,主動發現顧客需求,展開針對性服務。
制造服務業不是制造業的簡單延伸,而是制造業的發展。其發展趨勢是制造服務業的產業化。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發展是產業規律,制造業的發展也遵從“微笑曲線”定律——制造業的高價值部分在產業鏈條的兩頭:前端是研發、設計和創新,后端是制造服務,中間的制造部分增值越來越低。數百年來,以產品為中心的制造業正在向服務增值延伸,制造業的結構也從以產品為中心邁向以提供產品和增值服務為中心。這是制造業的歷史性發展和進步。
人類正從工業社會向服務社會過渡,“服務經濟”將成為21世紀經濟的主導。據了解,在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現象”,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商。作為波音、空客等飛機制造企業的供貨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并不直接向它們出售發動機,而是以“租用服務時間”的形式出售,并承諾在對方的租用時間段內,承擔一切保養、維修和服務。近年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又改變運營模式,擴展發動機維護、發動機租賃和發動機數據分析管理等服務,通過服務合同綁定用戶,增加了服務型收入。2007年,其服務收入達到公司總收入的53.7%。
中國的制造企業大多處于加工組裝環節,產品位于產業鏈低端,使得企業的生產服務需求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而對研發設計、品牌經營等高端服務環節需求不足。目前,我國金融與保險、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只占服務業總增加值的20%左右。如果不迎頭趕上,中國將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中國要抓住這次機遇,進行相應的準備和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