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4-01-14 14:25 來源:經濟日報
補齊裝備制造業的短板,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明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更加清醒地認識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扶持政策
近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院士指出:“盡管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制造業的對外依存度超過了50%。”干勇在首屆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三基”技術創新論壇上的這番講話,刺痛了許多國人的心。
中國裝備制造業對外依存度高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由于中國的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及基礎材料等“三基”發展滯后,吞噬掉行業利潤70%。此種局面還極容易導致在關鍵時刻受制于人的風險。“良藥苦口利于病”,清醒認識到裝備制造業“空殼化”的危險顯得尤為關鍵。
不過,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現狀也要辯證看待,其成就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如果從發展的角度觀察,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從零起步,都是從“三基”做起的。而我們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濃縮在幾十年中完成,雖然可以借助國際專業化分工格局實現跨越式發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先天性”不足,這就是中國裝備制造業對外依存度高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正在由高速轉入中高速,為解決裝備制造“空殼化”危機提供了良好機遇。機遇不可錯失,否則將會犯下歷史性錯誤。只要我們應對得當,完全能夠補齊裝備制造業的短板,縮小甚至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水平。
首先,要明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轉變企業發展觀念十分必要。在當前的產業梯度轉移中,應認識到高科技企業并不等同于創新型企業,因為在當前產業轉移過程中,諸如光伏、鋰電池等高科技企業也受制于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被迫由沿海發達地區遷移至欠發達地區,說明這些高科技企業技術儲備不足,他們如同勞動密集型企業一樣經不住市場變化考驗。在宏觀經濟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企業應該認識到速度型企業生存空間已經被壓縮,企業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技術創新,擁有自主專利技術越多、技術儲備越充分,則企業的生命力就越強,國家的制造能力也就越高。
其次,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重要性,理順科研院所關系,是當務之急。國家科研院所原本承擔著基礎性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但是近年轉制為企業后,其職能轉變為更加注重見效快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專家們普遍認為,一條完善的創新鏈條應以基礎研究為基石,以共性技術研究為紐帶,以理論開發研究為出口,而目前我國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脆弱,應該發揮國家科研院所應有職能。
此外,補齊“三基”短板,還要依靠國家建立并完善扶持政策。此前,國家已經發布《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并提出研究制定鼓勵用戶采用“三基”新產品和新工藝的政策,但是,此后并無相關細則出臺,導致政策懸空,缺乏可操作性。盡快制定并完善扶持“三基”政策,將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