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3-09-27 15:34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在倡導和著重強調轉型的時期,中國融資租賃業和裝備制造業也都面臨著轉型問題,而二者的結合恰恰是兩個行業轉型的最佳契合點。
近日,在《第一財經日報》和博厚方略主辦的“2013國際融資租賃論壇”上,來自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就“融資租賃支持裝備制造業向服務型轉型和國際發展”這一主題展開了探討。
共同轉型升級
劉衛東:從這幾年的實踐來看,租賃公司和裝備制造企業的合作還處在低級、不成熟的階段。主要體現在合作模式單一化,裝備制造業企業把租賃公司當成了融資平臺,沒有把融資租賃的獨特優勢發揮到很高水平。
實際上,裝備制造業企業面臨的融資環境還不錯,可以通過銀行、資本市場發債等方式融資,與其他融資方式競爭,融資租賃是處于劣勢的。相對好的融資環境導致的結果就是,裝備制造業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
那么如何實現裝備制造業和融資租賃的共同轉型升級?
首先是意識和理念要有根本性轉變,也就是要從戰略性思維的角度談轉型。從雙方交流的層次來看,招銀租賃這幾年跟裝備制造業的合作層次還比較低,現在的交流基本上是財務、設備和銷售,高層交流很欠缺。要加強高層的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在這方面根本轉變思想意識,找到共同目標。
其次是如何提升兩種能力(資產管理的能力和資金、財務運營管理的能力),打造兩個平臺(資產管理平臺與資金財務運營的管理平臺或者服務平臺)。這兩個是產融結合的著力點,利用融資租賃和廠商的優勢,在風險管理降低的前提下,把資金運用的效率提高到最大化。租賃公司尤其銀行系租賃公司的一些優勢,比如資金財務方面的獨特優勢,包括利率風險管理、匯率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都可以嫁接到裝備制造業企業里來。裝備制造業企業設備管理的優勢,也是招銀租賃轉變的方向,受限于發展階段、人力資源配置、高層交流的欠缺等,在這方面我們下一步將加強努力和探索。
再者是如何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加強產融的緊密合作。國際市場就是“走出去”的問題,租賃公司怎么在自貿區來設立自己的公司,如何促進貿易自由化、貿易便利化,如何實現人民幣的結算問題,真正實現合作共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金融機構支持
郭益林: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3年以后,大量的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放心保)公司適時推出了海外投資保險和海外租賃保險。租賃保險項下,我們主要承保的是海外租金收回的風險,還有租賃資產安全方面的風險。
從業務上來看,截至目前我們融資租賃做得最多的是船舶行業,現在慢慢向其他的裝備制造業擴展,包括交通設備、紡織設備、建材設備。這只是開始,未來我們支持的空間會非常大。
新形勢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方面設備的技術含量在增加,將來可能會出口到一些發達國家,由于發達國家有比較成熟的融資租賃銷售方式,企業必然會考慮到融資租賃這種方式。另一方面,在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出口一些設備,以租賃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優勢。
經驗與教訓
Richard Guilbert:走出去對于中國的制造商意味著什么呢?我想跟大家說兩個我曾經參與過的例子,會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一是戴爾金融服務。1997年,戴爾跟CIT簽訂了戰略協議,在歐洲、北美進行金融服務,將美國的業務帶到歐洲的12個國家。當時面臨很多挑戰,學到很多教訓。最重要的一點,必須要理解當地的法律環境、會計環境,必須要適應,進行本土化。第二,要教育自己的員工,理解當地的工作文化和職業道德。
二是我們合作過的一個全球化制造商。2009年,當歐洲危機到來的時候,銀行很難提供合適的服務,所以他們設立了一家廠商金融公司,這里面有什么教訓和經驗呢?你必須要理解自己的實力和弱點。他們之所以決定設立自己的公司,是因為他們有良好的資產負債表,有很多閑置資金。通過設立這家金融公司,就能用上這些資金,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獲取更多利潤。
這兩個例子在“走出去”的時候值得借鑒。
王志武:中集集團(000039,股吧)在過去幾十年間也致力于升級和轉型,做了很多橫向的拓展,包括從集裝箱拓展到道路運輸車輛,目前單體量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另外在能源、化工、裝備方面,目前也做到了國內第一。同時中集在2008年開始進入海工裝備,目前來看,這些領域的進展階段性還算比較成功。
不論是制造產品還是提供金融服務,本質是發掘客戶需求,為客戶貢獻價值,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因此,我們走了一條中集特色的產融結合道路,在2007年成立了融資租賃公司。通過挖掘客戶的其他需求,甚至超出中集自身的產品,比如去年和今年,分別為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的船舶企業提供了船舶“設計+制造+融資租賃”的整體解決方案。
融資租賃為裝備制造業的轉型提供了一個有益方向,同時融資租賃的方式又是非常好的產融結合品種,所以我認為這個領域前景非常光明。當然,具體的做法可以有很多種,并不是所有的裝備制造業公司都適合去自己成立一家租賃公司。
運營謀變
蔡元明:2005年陜鼓明確提出來兩個轉變的戰略口號,最重要的一個轉變是要轉為系統服務商和運營商。因為這種思路,我們把業務分成了三個板塊,制造板塊、服務板塊和運營板塊。
舉一個例子,剛開始我們給用戶提供用在分離裝置上的壓縮機,后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圍繞整個產品生命周期提供服務,再后來轉到運營。因為我們發現用戶要的不是設備,而是設備的結果,要的是從空氣中分離出來的氧氣、氮氣以及其他氣體。我們投資這個設備,用戶按照生產的氣體交錢,這就產生了我們轉型的第三個板塊——運營。
楊鋼:運行一個供應商融資的合作計劃其實是很大的挑戰。放到最現實的角度來看,我們與供應商的關系是什么?與供應商的關系說起來比較簡單,做起來很困難。與供應商是合作伙伴的關系,合作伙伴的關系就意味著互相之間有支持、有挑戰。
我們有兩個客戶,一是承租人,二是供應商。金融服務就是要服務好,無論是還款的承租人還是推薦業務的供應商,他們都有非常清楚的需求,怎么滿足他們的需求是日常工作當中最大的一個挑戰。基于我們和西門子自身的合作、和很多第三方供應商的合作在中國的經驗來看,供應商的需求有以下三個,一是審批項目的門檻要低,二是審批項目的速度要快,三是提供的融資價格要便宜。
在這三個基礎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提供非常便捷的整體服務。供應商跟融資租賃公司在一起合作會提供一個附加值給客戶。供應商為什么要提供融資方案給客戶呢?因為從供應商的角度,既然客戶有潛在的融資需求,供應商滿足客戶的融資要求,就有機會獲取競爭優勢。西門子租賃和供應商的共同目標,就是實現“技術產品+金融”一站式的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資金服務和技術結合為一體的打包式服務。當說服客戶在技術上接受產品的時候,客戶不用擔心錢。
供應商提供的融資方式有兩種,一是用廠商自己的融資租賃公司,二是和第三方合作。無論哪一種,都要適當分配風險和資金來源,要避免供應商和租賃公司之間過于互相依賴的關系。
長期來講,如果能持續性提供供應商融資的方案,供應商在市場開發角度上會多一個工具,供應商營銷模式也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