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22-02-25 09:29 來源:中國電子報
工業是我國節能降碳的主戰場,也是支撐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站在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的戰略高度,對“十四五”時期工業綠色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舉措,對未來五年工業領域綠色轉型、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一、工業綠色發展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兌現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的關鍵
我國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超過65%,2020年,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7%,工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17%左右,是能源資源消耗的重要領域之一。近年來,工業綠色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步伐加快,綠色低碳產業增長勢頭強勢,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十三五”時期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約16%,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約40%,重點大中型企業噸鋼綜合能耗水耗、原鋁綜合交流電耗等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與制造強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落實“雙碳”目標要求相比,仍面臨許多挑戰。
一是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階段,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任務還很重。2020年,我國人均GDP剛達到1萬美元。《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相當于美國的38%,比德國、日本分別低30%、25%。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在較長時期內仍將保持對能源資源消費增長的剛性需求。二是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傳統產業所占比重依然較高,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不足16%,煤炭占能源消費比重為56.8%,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投入代價明顯偏高、碳排放下降難度大。三是綠色低碳技術裝備不足。新型低碳冶金、水泥原料燃料替代、可再生資源制取化學品等亟待突破,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高效儲能等跨領域綜合技術研發應用有待加強。四是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綠色貿易壁壘風險加大。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工業綠色發展既是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更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兌現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的重中之重。
二、新定位、新思路、新高度繪制新時代工業綠色發展藍圖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期和窗口期,也是工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關鍵五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立足發展實際,按照“目標導向、效率優先、創新驅動、市場主導、系統推進”的基本原則,系統提出“聚焦1個行動、構建2大體系、推動6個轉型、實施8大工程”的整體工作安排,即以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為引領,著力構建完善綠色低碳技術體系和綠色制造支撐體系,系統推進工業向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生產方式綠色化等6個方向轉型,并部署8個重大工程,對各行業各地區各領域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總體看,《規劃》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突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工業綠色發展的引領作用。當前,我國距離實現碳達峰目標已不足1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到40年,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時間窗口緊、難度大。工業是支撐全社會如期實現碳達峰的重點領域,《規劃》將“目標導向”作為基本原則之首,明確提出堅持把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作為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工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總體導向,全面統領減污降碳和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并將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作為引領性任務,提出加強工業領域碳達峰頂層設計、明確實施路徑,推進各行業落實碳達峰目標任務、實行梯次達峰。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部署在工業領域的具體舉措。
二是突出系統性思維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規劃》明確了“系統推進”的基本原則,提出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一項多維、立體、系統工程,統籌工業經濟增長和低碳轉型、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關系,協同推進各行業、各地區綠色發展。在部署各項重點任務時,《規劃》既注重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高耗能行業回歸到科學合理的產能規模,同時,也注重通過節能、節水、清潔生產等技術改造,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除工業自身綠色低碳轉型以外,《規劃》還提出增加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構建工業領域從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全鏈條的綠色產品供給體系,引導綠色消費,為能源生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經濟社會各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堅實保障。
三是突出綠色低碳技術和綠色制造體系的支撐作用。通過構建和完善綠色低碳技術體系、綠色制造支撐體系,著力提升工業綠色發展的基礎能力和后勁。一方面,針對綠色低碳技術短板和弱項,加快攻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積極推動新技術大規模快速應用和迭代升級,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前沿技術攻關力度,強化科技創新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著力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從標準、服務、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制造業綠色發展基礎能力。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完善綠色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綠色制造標桿引領、打造綠色低碳人才隊伍、完善綠色政策和市場機制等。
四是突出以數字化帶動綠色化轉型。隨著投資少、見效快的節能技術逐步推廣,單個工序和裝備技術改造升級的節能降碳空間呈現收窄趨勢。在全球經濟數字化發展、數字化轉型趨勢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正在成為工業節能降碳增效的新驅動。《規劃》準確把握這種新趨勢,將“加速生產方式數字化轉型”作為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提出建立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平臺、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發展、推進“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的新優勢轉化成為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動能。
五是突出新興領域高起點綠色發展。近年來,一些新興領域的節能降碳問題受到普遍關注。比如,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動數字基礎設施能耗大幅上升,數據顯示,目前主要運營商的5G基站主設備功耗約為4G單站的2.5倍至3.5倍。《規劃》不僅關注傳統高耗能行業節能,而且高度重視數字新基建的能耗問題,提出積極推進網絡和通信等新型基礎設施的節能提效和綠色升級,進一步降低數據中心、移動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功耗能耗。綜合利用方面,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事關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規劃》除了關注大宗工業固廢和再生資源外,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做出了具體安排,包括研究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和標準、加強溯源監管、加快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培育規范企業等措施。清潔生產方面,除關注工業領域傳統污染物減排以外,還提出要加強新型污染物治理技術裝備基礎研究。
三、全面落實工業綠色發展的重大任務和舉措
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要求我們在準確把握發展方向和原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問題,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貫徹落實好《規劃》重大任務舉措。
堅持全國統籌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強部際、部省協作,指導各地編制工業綠色發展、工業碳達峰有關方案或計劃,依托行業協會、有關機構,開展《規劃》宣貫、碳達峰能力培訓。“雙碳”工作應著眼全局從總體上算大賬,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工業整體統籌,合理提出碳達峰任務目標,避免“一刀切”式減碳。
嚴格法規標準引領約束。研究編制綠色制造、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等領域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研究制定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探索建立綠色低碳標準化機構。加快制定一批低碳、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
聚焦重點行業區域綠色轉型。重點行業既關注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等傳統行業結構性調整和綠色低碳改造,也注重發展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市場需求旺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重點區域主要關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加大政策精準支持。發揮產業和經濟政策調節作用,對節能降碳項目在電價、稅收、碳配額、信貸等政策方面予以傾斜。優化關稅結構,鼓勵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產品出口,減少高碳排放產品出口。制定出臺產融合作支持工業綠色發展指導意見,制定綠色發展指導目錄和項目庫,加強綠色低碳轉型相關項目融資對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行業、領域和區域的綠色信貸投放。
暢通國內國際綠色雙循環。依托現有多雙邊機制,探索實施一批綠色低碳合作項目。集聚國內外科技領軍人才,打造綠色低碳科研創新平臺。開展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典型經驗交流。構建國內國際雙軌、線上線下并行的再生資源供應鏈。推進中外合建綠色工業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擴大綠色產品的國際貿易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