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3-08-13 10:45 來源:路透社
一度風光無限的中國光伏產業產陷入產能過剩的殷鑒不遠,這對剛剛出臺具體扶持政策的節能環保行業而言,該如何從中汲取教訓?
中國眼下經濟下行壓力仍大,霧霾天及水源污染等生態環境惡化為常態之際,中國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欲將其打造成新的支柱產業。
專家擔心,一旦政策引導鼓勵,各路資金蜂涌而至,不排除重蹈一次光伏業由盛而衰的覆轍。
他們認為,在有效督促企業使用環保設備及治理污染的機制方面,更要結合市場和行政化手段,完善相關制度并加強監管。另外,提高違法成本,加大環境保護的執法力等節能環保生產領域之外的內容也亟需完善。
“近幾年刺激經濟的政策也使得社會資金相對充裕,一旦看到行業有利可圖資金就會蜂擁而入,這也使得中國無論新興產業還是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呈現出普遍性和全面性特點。”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稱。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則認為,節能環保與光伏行業有所不同,前者是將生產和消費結合,創造兩方面的需求,而后者更多體現的是投入。
他分析指出,節能環保設備生產方面可能會因政策刺激,生產門檻較低出現產能過剩,這是需要防范的潛在風險。但另一方面,節能環保設備使用和技術服務關聯度更大,包括環保設備是否使用以及對違法處罰力度大小等,更涉及包括鋼鐵企業,污水處理等諸多行業,以及政府在環保政策的制度安排和行政管理水平上。
近日中國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要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4.5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并要圍繞市場應用廣、節能減排潛力大、需求拉動效應明顯的重點領域,加快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和產業化。
這個政策也讓天津一家從事與城市節能環保相關的公司高管看到行業的春天將至。該位高管稱,這意味著國家會加大投資及支持力度,對于我們這行業是很大的利好。
受政策刺激,周一早盤中國股市相關個股表現活躍,漲幅強勁。上證環保產業指數收市漲幅更達2.44%。
**產能過剩頑疾難醫**
事實上,當產能過剩已成為困擾中國經濟多年的頑疾,也是加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原因時,中國可供選擇和鼓勵的新興行業并不多。盡管三年前中國就明確提出支持七個戰略新興產業,但現實中的推進似乎并不順利。
2010年9月中國國務院通過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前部長李毅中在近期北京召開的一個論壇上就指出,根據調研情況中國產能嚴重過剩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總量型過剩,比如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第二種是結構性過剩,比如平板玻璃;第三是成長性過剩,比如光伏產業。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在化解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狀況沒有得到什么改善,依然嚴重存在,比如說鋼鐵行業,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這五個行業。”李毅中稱,有些行業還有大量在建和擬建項目,產能過剩矛盾日益加劇。
這一觀點也與多年研究中國產業結構的馬曉河不謀而合。他指出,中國產能供給不正常,長期超過總需求,根本原因是投資的長期過快增長,社會投資和社會消費出現失衡,這是行政與市場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
“在中國造成產能過剩有四股力量,各級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外資和民營企業。”他指出,尤其是地方政府為追求當地經濟增長,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大搞園區建設,吸引國企、外企、民企等進入,使得中國目前諸多行業的產能出現絕對性和預期性過剩(在建和擬建的投資所形成的未來產能)。
一位不具名的官員亦不無憂慮地稱,眼下中國換屆后的各地新領導班子組成不久,都卯著一股勁想干點事,一看有財政補貼,有行業政策扶持,不排除重新上演一次光伏基地遍地開花的場面。
作為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的光伏行業就經歷了一個全面開花,由盛至衰的過程。近年來,受多晶硅利潤巨大的吸引,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太陽能產業,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全球多晶硅產量20萬噸,中國占近9萬噸產能擴張過快,光伏基地遍地開花。其后受歐洲需求急劇降低,及歐盟反傾銷等影響,光伏產業陷入寒冬,至今仍飽受內憂外困的煎熬。
**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不過,專家們也提到,與光伏行業的市場主要在國外不同,節能環保產業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市場主要在國內。因此在規則制訂,市場準入以及相關處罰力度等方面,不僅要加強市場和行政手段的配合,相需要相關法規的完善。
實際上,由于違法成本低,中國很多城市有污染源的企業紛紛采取環保部門檢查時,將排污處理設備打開,而檢查組一走,隨即關閉任憑污染源肆意橫流。
另一位不具名的官員就提到,“從經濟學角度看,環境保護本身就有很強的外部性,這些企業是納稅大戶,地方政府為了當地的財稅收入,在污染治理方面也是睜只眼閉只眼,歸根到底與地方利益有關。”
因此,提高違法成本,加大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并制訂完善相應的政策,更是節能環保生產領域之外的工作。
“資源環境制約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解決節能環保問題,是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對拉動投資和消費,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意見也稱。
在資金支持方面,意見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選擇資質條件較好的節能環保企業,開展非公開發行企業債券試點;穩步發展碳匯交易。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和外資進入節能環保領域。
意見還指出,要發揮政府帶動作用,引領社會資金投入節能環保工程建設;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加快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并擴大節能產品市場消費;拉動環保產品及再生產品消費,推進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