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2-09-24 15:14 來源:中國工業報
“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我國工業和通信業改革發展取得了許多突出成就。回顧歷史,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曾一度丟掉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稱號。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與艱苦奮斗,如今中國經濟穩步增長,制造業實力不斷增強。2010年,中國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位置,這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最有標志性的一個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定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一個里程碑事件,具有深刻的紀念意義。”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就我國工業和通信業改革發展情況接受記者采訪時作以上表述。
苗圩指出,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經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我國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總體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3~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4%,其中,2003~2007年年均增長17%。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5%。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4.2萬億元,比2002年增長6.7倍。制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2012年我國大陸企業進入世界500強達73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62家,總數位列美國之后居世界第二位。
十年來,工業發展為確立我國經濟大國地位、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他指出,未來工業和通信業將繼續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力推進工業和通信業又好又快持續發展。
經濟發展成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
近年來,盡管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我國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苗圩指出,取得工業和通信業偉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三條。
首先,最根本的是有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全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科學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總方針。
其次,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勁動力。針對不同時期的特點,適時進行調整。十六大以來,通過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發展的內生性動力和活力。
第三,最關鍵的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也與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與全系統干部職工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十六大以來,我國探索并形成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十六大報告里提出“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要把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兩化融合發展,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為工業和通信業發展指明了道路。
由大變強要注重實體經濟發展
在科學發展觀和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總體要求下,我國更加強調要堅持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堅持可持續發展,全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推進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苗圩指出,這里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要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發展,加快完善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技術、人才投向實體經濟。
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我國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總結出的深刻啟示。現在,社會各界對實體經濟到底包括哪些領域的劃分還不盡相同,但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大家達成共識的。為此,現階段發展實體經濟,就要高度重視工業經濟的發展。
第二,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高起點加快工業化進程。放眼世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發展道路。發展到今天,中國已不能簡單地重復歷史,一定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第三,要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在加快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也要避免一些思想中的理想主義成分。當前,有種觀點認為,“在傳統工業領域,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我們始終在追趕,但最終仍不能追上甚至超過他們。所以,可以利用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的發展機遇,擺脫傳統產業落后的局面。”這種想法固然很好,但我國不能放棄對傳統產業的重視。發展經驗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很多也是利用傳統產業形成的基礎,離不開傳統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四,要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歷史機遇,加快創新能力建設,為工業由大變強提供有力支撐。要高度重視發揮信息技術作用,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全面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上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盡管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闡述尚未統一,有的說是“網絡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結合,也有的說是網絡信息技術與先進傳統制造業的結合,如3D打印,這種新的生產加工模式”。但不管怎樣,網絡信息技術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重大技術進步的標志,這是上世紀人類偉大的發明。到目前為止,這項技術仍未走到盡頭,它還在不斷發展和進步,所以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高度重視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
第五,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更多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強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激發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我國要深化改革制約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性障礙,解放新的生產力,煥發新的活力。堅持改革開放方針不能動搖,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在堅持引進來的同時,要鼓勵企業走出去,實現雙向的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發展中得到的啟示。
六個著力為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苗圩指出,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總書記作了一個重要的講話,提出在下一步工業調整加快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六個著力。這為下一步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工業和通信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
一是著力推進工業發展制度環境建設,要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加強促進工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加強重大問題研究,切實解決事關工業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們要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營造一個有利于工業經濟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營造一個各方面關心、支持工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是著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對此,我們要按照工業轉型升級的整體要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要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提高整個產業體系建設。要改善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環境,切實減輕企業負擔。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增強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是著力推進創新驅動。不管是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也好,還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核心是要解決技術自主創新的問題,通過先進適用技術和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既能提升傳統產業,也能在此基礎上形成大量戰略性新興產業。
四是著力推進融合發展。下一步要積極研究和落實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如何用工業的發展帶動整個信息產業的發展。也包括軍民融合式發展。要深化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集成應用,提高研發設計、生產過程、生產裝備、經營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動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要推動信息產業和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協調發展。
五是著力推進協調發展。其中要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跨區域合作機制,綜合考慮能源資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引導地區間產業合作和有序轉移。要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完善公共設施和服務平臺建設,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優化產業空間結構,加快推動工業布局向集約高效、協調優化轉變。工業和通信業要把協調發展作為追求的一個方向。
六是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堅持互利互贏的開放戰略,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國內產業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鼓勵實力強、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支持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進口,促進我國發展和各國共同發展良性互動。用這些措施,來促進工業通信業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
處理好調結構和穩增長的關系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工業經濟增長呈現出逐月下降的趨勢,到目前為止,這種下降趨勢還在繼續,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
對此,苗圩指出,當前工業和通信業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處理好調結構和穩增長之間的關系。
他指出,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外需的減少,特別是歐盟國家,深深陷入主權債務的危機當中,解決方案是用緊縮性政策還是擴張性政策,還未達成一致,這些不確定因素給我國出口帶來負面影響。
當前,我國消費缺乏熱點,傳統的消費熱點逐漸減退。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但僅僅依靠投資這一駕馬車是遠遠不夠的,其他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仍有待加強。
結合工業自身情況來看,除外需因素外,工業增速的下降,還有一個成本上升的原因,包括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甚至包括融資的成本都在上升。對此,國家相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啟動一些工業產品消費刺激政策。不久前,相關部門推出了節能家電補貼政策,最近又擴大到家用臺式計算機和一些高耗能的工業類的產品,如電動機、風機、水泵等,通過這些來刺激消費。
針對工業發展中的消費需求不足,苗圩特別強調指出,電子信息類產品消費中的一些新特點需要重視。近年來在很多產品總體供大于求的狀況下,美國蘋果公司的產品,卻吸引了世界各國無數消費者的青睞。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產品的核心設計和理念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據估算,電子信息類的消費,一年可以帶動的投資規模達到數千億元,大概相當于過去一年國家對鐵路建設的投資,而且這數千億元的投資絕大多數主要依靠的是企業投資。投資帶動電子信息類的產品消費,一年可以達到幾萬億元,而帶動的應用類的消費,大概達到十幾萬億元。為此,一定要高度重視這個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