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arifulalam.com 2012-09-06 16:38 來源:新民晚報
過去三年中,通用電氣(GE)每年發布《全球創新趨勢報告》,對創新的趨勢和全球格局進行新的詮釋。隨著全球創新格局的變化,創新的理念與思路也不斷隨之改變。在新形勢下,國家、企業、研究機構等,作為創新主體,對當前的創新本身進行思考,并調整創新思路與創新戰略。自2010年起,通用電氣(GE)每年都發布《全球創新趨勢報告》,對創新的趨勢進行新的詮釋。記者了解到,過去三年中, 通用電氣《全球創新趨勢報告》的研究成果,反映出世界創新格局的轉變主要發生在三方面:
第一,創造利潤的多寡將不再是新時期衡量一項創新是否偉大的最高標準,取而代之的是該發明創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第二,新興國家市場、中小企業在創新領域的作用逐漸凸顯,創新越來越依賴于各類型創新主體間的合作。
第三,除了制定相應的鼓勵創新政策以外,政府也應該注重完善金融、投資市場及渠道,并倡導更加多元、寬容、合作的文化來更好地促進創新。
創新的價值在于承擔社會責任
新時期的創新已遠遠不止誕生于實驗室的高科技成就,它朝著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旨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新時期的創新涵蓋了從個人生活到國家戰略、從低端產品到前沿科技的一系列開創性實踐。比如市值超過850億美元的Facebook,和近年來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服務。在2012年的創新調查中,超過77%的企業高管認為,21世紀最偉大的創新將是那些能夠最大程度解決人類基本需求的發明創造,而非創造最高利潤的項目。
GE近兩年也開發了數十款可供 iPhone與 iPad內部使用的應用程序。這些程序包括針對公眾的免費應用程序,如免費睡眠跟蹤器:它通過與手機鬧鐘結合到一起,跟蹤使用者的睡眠模式,并找出每晚需要睡多長時間才能恢復體力等信息。GE的“綠色創想”與“健康創想”戰略,則致力于以市場的途徑來為人類生活的基本困難如新能源、醫療設備等提供解決方案。
真正的全球化創新
在回答“未來十年最有力推動創新的主體”的問題時,全球40%的企業高管選擇了“多實體間合作”,27%的企業高管選擇了“中小企業”,而選擇“大型企業”的只有19%。
越來越多的工作要通過合作才能完成,不管是公司內部還是公司之間。新趨勢中的價值創造,無論是在科技、生物、納米技術、半導體、市場營銷還是制造業領域,都將變得十分復雜,一家公司或部門很難獨自勝任。現今的創新往往需要眾多在細微層面上具有專長的成員來參與,由他們把各自越來越細分的專長聯合起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創新也不再局限于產品、服務提供者這一方。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開始對自身的科技及流程做出調整,開始像小賣部一樣經營:創造一個數字化的自助平臺,允許客戶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保證客戶擁有更大的自由。新的創新趨勢強調的是合作與客戶更多的參與。
GE公司的“綠色挑戰”項目就是圍繞著多元化的創新格局打造的。綠色挑戰是一個由GE和數家私募股權基金共同發起的、面向全球的清潔能源創新競賽。到目前為止,“綠色挑戰”已在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等地圍繞不同的本地化清潔能源主題堅持開展了三年之久,總計征集了數千個清潔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20多家獲勝機構和個人獲得了GE及其私募股權投資伙伴超過1.4億美元的投資。更重要的是,“綠色挑戰”為不同的創新主體,包括各種類型的企業與研究機構,提供了一個便利與對話的平臺,構筑了一個橫跨全球的清潔能源社區,這一社區中的互動和交流擦出的火花將是未來清潔能源技術最好的靈感來源。
從地域的角度來看,創新主體的多元化與多極化也使得一種新的創新戰略——“反向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反向創新戰略將研發與創新的重心放在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并且完全針對當地的客戶需求、消費水平與市場條件等實際情況。
過去十幾年,通用電氣相繼在印度班加羅爾、德國慕尼黑、中國上海及巴西里約熱內盧建立了四大海外研發中心。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機構并不僅僅是美國研發中心的單純延伸,在海外研發中心里工作的工程師和科學家被賦予了相當的自主權和資源,來開發適合本區域內市場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以設在上海的通用電氣中國研發中心為例,自2008年起,通用電氣總部陸續向這里的研發團隊撥出1億多美元資金,用于完全針對本地需求的產品開發,通用電氣內部把這些開發項目統稱為“在中國,為中國”(ICFC)項目,它們完全由本地的科研管理人員和市場經理發起并主導,采用“申請—評審”制度來決定資金的發放,一旦發放,就是專款專用,不占用研發中心日常運營的預算。截至去年年底,已有20多個醫療、能源等不同領域的ICFC產品或解決方案進入了市場,并獲得了良好的回報。其他海外研發中心(如印度)也采用了這一機制。
2009年,通用電氣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伊梅爾特提出了“反向創新”這一概念,系統闡述了類似ICFC這樣高度本土化創新機制的運營之道,及全球性公司重新定義研發體系地域重心的必要性。
為了更好地實現“反向創新”理念,通用電氣這兩年又引入了“客戶創新中心”概念:在某一工業領域客戶集中的地方建立特別設計的實驗室,邀請客戶到實驗室來與通用電氣工程師共同開發產品及解決方案,從而大大縮短新產品的研發周期,并緊貼本土市場客戶需求變化的脈搏。
通用電氣作為美國歷史悠久的裝備制造業企業,在飛機發動機、汽輪機、鐵路機車等方面,有強大的技術儲備。航空、醫療、能源都是通用電氣在華拓展的重要領域。兩年前,通用電氣董事長伊梅爾特宣布,計劃在中國投資超過20億美元,其中的5億美元將用來加強中國的研發能力。包括在西安、成都等內陸城市建立數個客戶創新中心。
政府在創新活動中的角色
通用電氣的《全球創新趨勢報告》還從政府在創新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方面對近2000名全球各地的受訪企業管理者提出了尖銳的問題。與全球其他同行普遍選擇“多實體間合作”與“中小企業”相反,中國的高管們認為“其他”與“大型企業”將最有力地推動創新。而在對創新制約因素的投票中,中國也在“需要更多來自公共部門的財政支持”一項中遠高于其他國家(中國為56%,全球平均為 34%,美國為28%,德國為18%)。簡言之,與全球其他的同行相比,中國的企業高管們更多地將創新看成一種自上而下、由國家引導推動的戰略活動。而中國企業在創新方面也更依賴政府的財政支持。
創新能從政府的各項政策中誕生嗎?是不是政府制定越詳細越有力度的財政鼓勵政策,創新就越有可能被引導出來?如果不是,那政府如何才能促進推動創新呢?
讓我們看看受訪的歐盟學者們提供的答案。他們認為雖然歐盟制定的創新鼓勵政策比美國好,然而美國卻在創新方面排名世界第一。歐盟的學者認為,原因在于創新已遠不止是政府的政策問題。“許多歐洲人在要花錢修路還是去投資一個創新項目之間,會選擇前者而不是去嘗試創新。”歸根結底,這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想到創新,歐洲人總覺得手上的錢還不夠,創新顯得太冒險了。與之相比,美國則擁有一個更適合創新的文化:更寬容,更勇于承擔風險的企業家精神,以及倡導合作的團隊意識。
從美國與歐洲的對比可以看出,既然創新的主體和目標都是多元的,推動創新就不能一味依賴政府的線性鼓勵政策,有力的創新鼓勵政策也不必然確保出現更多更有價值的創新。政府能做也更應該做的,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發展的融資投資環境與寬容合作的創新文化。